清明四天連假第一天,前一晚工作到凌晨三點多,沒有順利起床回花蓮家的我,在台北住所收到友人訊息:「你沒在火車上吧?」,沒頭沒尾的滑開手機,看到「太魯閣號遭工程車撞擊出軌,現場目視多人無生命跡象」新聞,接著花蓮的國小、國中等群組開始大家彼此問候,一個名為「兄弟」的高中同學十幾人群組,開始一個個tag點名要大家報平安。
這樣的場景並不是第一次,2018年0206花蓮大地震,那個夜晚也是同樣的群組互相點名、問候,同時回傳著國中校園旁的統帥大飯店倒塌畫面。對於災難,東部人不陌生。東邊中央山脈、西邊太平洋,再加上位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邊界,與西太平洋熱帶氣旋容易擾動之處,地震、颱風頻仍,這樣的天然屏障與自然現象,雖然培養出東部人面對災難再爬起來的毅力,但也阻隔了交通,更阻隔了「發展」。
意外發生後,「興建蘇花高」(編按:連接宜蘭蘇澳與花蓮之間的高速公路)討論再起,但本次意外與軌道與工程管理較為相關,且縱使公路運輸改善,只要有鐵道乘客的一天,都必須先面對軌道議題,故本文重點不完全在此,不擬細述。但簡單地說,我們認識蘇花高議題,還是要從花東發展史與人口結構來了解,更可以清楚知道地方對高速公路的期待與發展脈絡相關性。
很好的文章,台灣朋友們加油
這篇評論很真摯,觸動人心,讀來酸楚。真心希望台鐵改革不是喊假的。
身為金門人,年輕人不願返鄉那段真是太精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