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尚青原本叫「Chris」,升上大學為了酷一點改為「Khris」。直至他成了電子音樂人,為了建立一個獨立於流行曲作品的身份,他把字母打亂,重新排列成不同組合,最終選定了「hirsk」。世上英文名字千百萬個,但在他看來,與其挑選截然不同的身份來代表自己,拆解、重組現有的,彷彿才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他的首張專輯完成後,命名邏輯也相同:蒐集所有關於噪音的字詞,發現朱自清散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中用過的詞組「噪噪切切」,他將「噪」與「切」重組成《噪噪噪噪切》一名。正如他的音樂創作心法--發現,裁切,加以組織成為新的作品。

發現香港的音樂語言
他說,比起從零開始作曲,自己更擅長從既有的聲音中,發現可能性。《噪噪噪噪切》的開端,也要從發現說起。時間回到2014年,hirsk正在美國波士頓的伯克利音樂學院進修,經常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交流,發現不同文化已有一套音樂語言:「香港作為一種文化,很多不同事物都表達到這個身份認同,但不知怎的音樂上或聲音上,比較難找到這個。南美洲同學有清晰的拉丁影響,或者很多人一聽便懂。非洲音樂或者波斯音樂,也是一聽便會認出當中(音樂)詞彙。」
帶著「什麼是香港的音樂或者聲音?」的疑問,他開展第一首電子音樂作品〈點心〉的創作,從網絡蒐集香港陸羽茶室的空間氛圍(ambience)錄音,到波士頓一所茶樓錄製筷子、杯碟的碰擊聲音,加入笛子演奏。最後通過電腦軟件裁切剪接,嘈雜混亂的飲茶空間,經他調度重組,成了有序規律的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