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評論

海盜還是普羅米修斯?人人影視所不能代表的字幕組

談論字幕組在中國的影響時,應該把字幕組和人人影視分開拆解。


人人影視應用程式。 攝:陳焯煇/端傳媒
人人影視應用程式。 攝:陳焯煇/端傳媒

2月3日,中國大陸網民對一則新聞頗百感交集:上海警方宣布偵破一起侵犯影視作品著作權案,人人影視字幕組相關的14人被捕,案值1600萬元。處置針對運營和分發人員,迅速而果決,這可能意味着屢屢捲入被封殺傳言的人人影視這次終於走到歷史的終點。

字幕組是在大陸沒有合法引進海外影視平台、並對海外影片在網站播出有嚴格審查的背景下,由普通人自發組成、對盜版電影、電視劇進行字幕翻譯的存在。字幕組有很多,人人影視字幕組是其中之一。在做字幕組的人裏,幾乎沒有人曝光過自己的真實姓名,他們一直遊走在版權與傳播海外影視作品的灰色地帶。

對這件事,大陸及大陸以外的網民群體中,有人緬懷也有人批評。但無論是把對字幕組這個群體的廣泛同情寄附在人人影視字幕組身上,還是單純因為版權問題而對其進行責備,都忽視了字幕組這看似簡單的現象背後中國問題的複雜性,也沒有把握到人人影視把灰色地帶商業化的爭議脈絡。

人人影視的門檻低、觀看方便、受眾廣,因此對人人影視字幕組進行封殺引起的迴響很大。但筆者要指出,理解網民的這種混雜的感情、談論字幕組在中國的影響,都應該把「字幕組」和「人人影視」分開拆解。

電視台、影碟機到字幕組

進入90年代,VCD/DVD機和個人電腦漸漸普及,帶動了原聲外國影視劇的流行。當時,城鎮裏充斥着大大小小出租影碟的店鋪,店裏的影碟絕大多數都是盜版。

中國大陸1978年的改革開放後,電視機很快就成了大陸家庭的標配,外國影視作品也因此可以進入這個新興市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電視台播出的外國劇集都是普通話配音的,例如美國的《糊塗神探》、日本的《血疑》、韓國的《嫉妒》、墨西哥的《誹謗》等。這些作品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人,也成為這段歷史的一個文化特色,直到今天,模仿浮誇的「翻譯腔」仍然是中國社交網絡上的一大創作題材。

然而,電視台的配音版外國影視劇,時效性通常不強,而且國營電視台在選擇劇目題材時也相對保守,很快就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進入90年代,VCD/DVD機和個人電腦漸漸普及,帶動了原聲外國影視劇的流行。當時,城鎮裏充斥着大大小小出租影碟的店鋪,店裏的影碟絕大多數都是盜版(因此影碟機通常都以「超強糾錯」為賣點),外國作品一般是原聲配上港台版字幕(美劇《老友記》中的台版譯名林瑞秋、賓昌德就經常出現在大陸的盜版字幕裏)。

1990年代至2000年代是大陸對海外文化最寬容的時代,青少年群體中學習英語的氛圍也最為濃厚。高考裏英語是三大必考主科之一,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從80年代末開始設立,一度還與是否能獲得學位證掛鈎。原聲英語影視劇不但是一種消遣,也被視為學習英語的一種手段,得到了學校和家庭的容忍。

2001年發生的兩件事為民間字幕組鋪平了道路:其一是比特洪流(BitTorrent,也就是俗稱的「BT」)技術的發明讓世界各國的網民可以便捷地通過互聯網分享文件;其二則是電信運營商力推ADSL專線上網,大大提高了網速。自此,中國民眾觀看外國影視作品的渠道開始從線下轉到線上。

中國最早的民間字幕組其實是以日本動畫為翻譯對象。1998年新組建的廣電總局推出了一系列限制電視台播出外國動畫片(主要針對日本動畫片)的政策,禁令讓青少年觀眾有更強的動機通過尋找替代性的渠道,剛剛出現的互聯網就扮演了這個渠道角色。

日本動漫愛好者們在依靠自學的日語進行翻譯時,還通常會將漢字詞(如果有假名則直接省略)直接轉寫到中文字幕裏,串演了一把語言引入的角色,很多日語詞彙進入到漢語,例如「萌」、「腹黑」、「傲嬌」、「鬼畜」、「中二病」、「番劇」(特指日本動畫片)、「唱見」(翻唱)等等,這些詞語已經深度融合進年輕一代的話語中。從這個意義來說,原本以防止青少年過多地受到外國文化影響為目的的禁令,可能恰好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對美劇的翻譯也大概在2001年左右開始,字幕組應運而生。字幕製作者們一般以論壇為據點,通過QQ群等工具協同工作。在美劇領域,有伊甸園(YDY)、謦靈風軟(FRM)、破爛熊(PLX)、人人影視(YYETS)「四大字幕組」一說。這幾個最有名的字幕組基本可以覆蓋最熱門的美劇,還經常因為搶首發、拼質量而彼此競爭。

普羅米修斯雕像。

普羅米修斯雕像。攝:Chris Hondros/Newsmakers via Getty Images

海盜還是普羅米修斯?

字幕組從業者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行為有侵犯版權的嫌疑,因此普遍秉持非營利性原則,這就使得字幕組在道義上和實操上都有比較大的可能性豁免於相關的處罰。

字幕組從業者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行為有侵犯版權的嫌疑,因此普遍秉持非營利性原則,這就使得字幕組在道義上和實操上都有比較大的可能性豁免於相關的處罰。字幕組的成員以大學生為主,根據筆者對一些曾參與字幕組的朋友的訪談,除了極少數有了名氣,把字幕翻譯變成自己的工作的人之外,絕大多組員從未從字幕翻譯工作中獲得經濟回報。

他們的動機通常包括以下幾類:其一,喜歡某部劇或者某個明星,不但自己愛看,還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到;其二,參與字幕組可以讓自己變成一個更酷的人,會提供成就感;其三,字幕組通常需要協同工作,而且還有外部的競爭壓力,能帶來歸屬感。可以說,它一方面的確如同很多人說的,是「為愛發電」,但它同時也產生了某些「社交資本」(成就感和歸屬感),對於尚未進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這些社交資本非常重要。

不少人懷念字幕組,就是懷念自己成長時代的種種被啟發、被感動的經驗。然而版權保護的漏洞也令很多人習慣了對知識產權的冷漠,海盜黨一度猖獗。

同時,對海外作品的引入,無疑對打開閉塞的國門、引入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具有相當意義,不少人懷念字幕組,就是懷念自己成長時代的種種被啟發、被感動的經驗。然而版權保護的漏洞也令很多人習慣了對知識產權的冷漠,海盜黨一度猖獗。那個時候,中國雖然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並承諾履行保護知識產權的義務,但是外國影視公司在中國維權是一種既沒有可行性、也沒有收益的行為,即便是直接提供片源的網站也可以肆無忌憚。

中國網民在90年代依靠盜版影碟,在新世紀以後依靠網絡下載——他們並不習慣為了視頻網站上的劇作付費。

但無論如何,2010年之後,中國已經培養起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外國影視劇收視群體。與此同時,中國的視頻網站步入正版化的過程,而它們也注意到了這條「賽道」。

搜狐是第一個參賽者。2010年它引進了同步播放的《迷失》第六季,緊接下來還把《生活大爆炸》、《老友記》、《紙牌屋》等經典作品加入了自己的內容庫。騰訊、愛奇藝、優酷(以及被它合併的土豆)也紛紛入局。這些中國代理商顯然有更強的維權動機,2013年、2014年都發生過針對外國影視劇侵權的執法行動,2014年底,人人影視的網站被查封,最大的字幕分享網站射手網也宣布停止運營。

正版影視劇的出現,並沒能讓字幕組就此退出歷史舞台。

不過,日漸嚴格的執法並沒有讓觀眾的需求萎縮,更重要的是,真的讓人「喜聞樂見」的海外影視作品,很多並不能被原汁原味地引進到中國,而要面臨審查的重重關卡。2014年,搜狐就緊急下架了《生活大爆炸》、《傲骨賢妻》、《海軍罪案調查處》、《律師本色》等幾部美劇,待到它們重新上線時則多少都經歷了一些刪減。

在這一年,廣電總局將境外影視劇的管理制度從備案制改成了審批制,美劇入華門檻大大提高。騰訊2015年引進《權力的遊戲》時就進行了大幅度的刪減,甚至到了影響劇情完整性的程度,「騰訊刪減了《權力的遊戲》中的哪些部分」一度成為社交網絡上的熱門話題,即便是購買了騰訊會員的觀眾,也不得不去下載盜版。2019年動畫片《南方公園》第23季第2集《中國樂隊》,因包含大量涉及中國的諷刺性內容,而被「封殺」——實際上這裏又是一個錯位——雖然該劇在中國極受歡迎,但從未被正版引進,所謂「封殺」只是在各大視頻網站上查封它的盜版資源。

種種原因,使得正版影視劇的出現,並沒能讓字幕組就此退出歷史舞台,不管是已經歷經多次人員更迭的老牌大型字幕組,還是一些小語種或者特定類型劇的字幕組,都仍然在堅持非營利性的前提下繼續運作。

2010年1月25日山西省太原市,客戶在一家網吧使用電腦。

2010年1月25日山西省太原市,客戶在一家網吧使用電腦。攝:Jie Zhao/Corbis via Getty Images

把灰色地帶商業化的人人

一旦有了營利動機,就必然產生強烈的「流量飢渴」。從此,人人影視不僅更加激進地爭搶首發,還不惜犧牲字幕質量⋯⋯為了擴大覆蓋面,人人影視還曾經大量盜用其他字幕組的內容發布到自己的網站上。

但也有少部分字幕組並不認同非營利性原則,人人影視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廣電總局曾關停了一批提供BT下載的網站,這也導致傳統的字幕組普遍選擇了更加低調的作風。人人影視幸運地躲過了風波,隨後在2010年擴大網站規模,並大張旗鼓地進行商業化,包括在製作的視頻前插入廣告,開設網店出售存儲了大量劇集的移動硬盤等。

一旦有了營利動機,就必然產生強烈的「流量飢渴」。從此,人人影視不僅更加激進地爭搶首發,還不惜犧牲字幕質量——正常情況下字幕組只會發布一次字幕,但人人影視經常由於首發版本訛誤過多而不得不發布「修訂版」,而且修訂不止一次。為了擴大覆蓋面,人人影視還曾經大量盜用其他字幕組的內容發布到自己的網站上——這激起了伊甸園、謦靈風軟等字幕組聯名抵制。

然而,即便成為了「行業公敵」,人人影視也並沒有停下自己商業化的腳步。而明目張膽的營利行為吸引了警方的注意。

然而,即便成為了「行業公敵」,人人影視也並沒有停下自己商業化的腳步。2014年11月,它曾經由於美國電影協會的點名而經歷了一次關站風波,在2015年網站重開後不久,一家名為「人人視頻」的機構與人人影視開始合作,並從創新工場、小米、百度等公司手中獲得融資。

然而好景不長,原本的字幕組團隊人人影視於2017年1月4日公開發布聲明,宣布與人人視頻再無瓜葛。但由於商標註冊的原因,人人視頻依然在使用「人人」這個具有標誌性的名字,並在2020年10月啟動了與重慶地方政府的合作,並與當地廣電公司簽署戰略協議。「人人視頻」仍然也與諸多版權糾紛脱不了幹係,不過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之下,它尚未成為本次執法的目標。

重新「單飛」的人人影視走回了老路,片頭廣告和硬盤業務都仍然存在,他們還開拓了「付費會員」業務,這種明目張膽的營利行為吸引了警方的注意。

人人影視「出事」的說法在2021年1月9日已經在網上流傳。有網民發現網站進入維護狀態,有人站出來「闢謠」,但網站上內容消失卻是不容辯駁的事實。有人將人人影視的異動與中國和歐盟剛剛簽署的投資協定聯繫起來,認為是協定中對於知識產權執法的要求促成了人人影視的關閉。

上海警方在2月3日的通報證實人人影視的確出事了。根據警方通報,2020年9月他們就已經注意到了「人人影視字幕組」網站和客戶端提供疑似侵權影視作品的在線觀看和離線下載——因此之前備受猜測的針對中歐投資協定的「獻禮」不太成立,而更可能是某個買入了美劇版權的國內視頻網站舉報了人人。國家版權局、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公安部、最高檢四部委聯合督辦該案,四個省級行政區的公安部門協同抓捕了14名嫌疑人,涉案金額1600萬元。

無關尺度關乎市場——反直覺的現實

在民間字幕這個灰色地帶裏,人人影視在光譜上是最接近黑色的。

人人影視的關停在大陸的網民中激發了普遍的同情。有人將它稱為「盜火者普羅米修斯」,也有人說「我不是譯神」,把它和因代購印度仿製藥而被判刑的陸勇相提並論;也有人指出,中國當下的文化政策愈發保守,在外國作品引進不暢的前提下,奢談版權保護並無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在民間字幕這個灰色地帶裏,人人影視在光譜上是最接近黑色的。曾有人人影視組員在網上辯稱營利行為是為了賺出服務器和域名的費用,不過這種說法說服不了同行和監管部門——為了規避風險,絕大多數字幕組都由組員自籌運維費用,而且論壇一般不開放註冊,也不在大眾輿論場高調發聲,這些「守舊派」字幕組比人人影視更當得起「文化交流使者」的名頭。

審核尺度收緊(例如備案製改為審批製)的確影響了境外作品的引進和國內作品的創作。但是當下,或許更反直覺的現象是,境外作品無法被引進到中國,很多時候無關尺度而關乎市場。

改革開放後的一代中國人並不太習慣於在視頻網站付費觀看電視劇,更年輕的一代則可能正在失去對歐美文化的興趣。

如同前文所述,改革開放後的一代中國人並不太習慣於在視頻網站付費觀看電視劇,更年輕的一代則可能正在失去對歐美文化的興趣。這一代人生長在中國與美國激烈對抗、民族主義情緒上升的年代,不少年輕人甚至比廣電總局的審查官更厭惡外國文化,「英語滾出高考」的呼聲也連年在網上激蕩,美劇也更難塑造一種對於中國年輕人來說的「燈塔」生活。

暫且不論2021年的美國恐怕不能再拍出一部《老友記》,就連原版老友記都在被中國年輕人「審判」——豆瓣小組的網友在認真地討論菲比代孕的情節是不是「美國白左的陰謀」。而一些影視從業者告訴筆者,在中國,三大電視台模式的視頻網站騰訊、愛奇藝和騰訊都在虧損中,雖然網站不會對每部劇單獨計算「效益」,但是粗略的估算顯示,除了《權力的遊戲》等極少數個例外,大部分美劇在中國的表現是低於預期的。

儘管如此,字幕組的存在,仍然反映著民間對海外作品的一部分需求與渴望,也保持著對審查的一絲玩味與抵禦。大大小小的字幕組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仍將在中國的網絡上活躍,但考慮到這些情況,它們可能會越來越低調,影響力也越來越小。只不過,人人影視倒掉並不意味着字幕組的終結,字幕組這個群體也不應該僅僅以人人影視的名義被網民記住。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比利小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