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20泰國抗議

馮嘉誠:「奶茶聯盟」,東南亞跨國社運的創造與局限

主流民意對「奶茶聯盟」的理解,仍然停留於對「中國因素」的想像。但一種共同的情感動員也在逐漸成型⋯⋯

2020年7月18日泰國曼谷,示威者戴著防護口罩舉著牌子抗議要求政府辭職。

2020年7月18日泰國曼谷,示威者戴著防護口罩舉著牌子抗議要求政府辭職。攝:Anusak Laowilas/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0-08-02

#社會運動

過去幾年,東南亞區域出現民主倒退狀況,讓威權主義的亡魂有機可乘,展開全面反撲。泰國軍方在2014年發動政變,大幅刪減原本憲法的民主成份,更在國會選舉後DQ(註:褫奪議席)反對派新星。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Duterte)自2016年上任以來以打擊傳統精英、殲滅毒販為政綱,發動「毒品戰爭」以致許多人喪生。馬來西亞和印尼一度被寄予厚望,認為能夠逆流而行,成為區域民主發展的一道曙光;但今年大馬發生「喜來登事變」,執政聯盟瓦解倒台。印尼總統佐科連任當選後,多次以發展優先原則為由,企圖繞過正常議會審議程序,近來與軍隊愈走愈近,令人憂心這個相對成熟的民主國家也要走回頭路。

在威權復辟的陰霾下,政權更利用Covid19疫情此一千載難逢機遇,為馬來西亞的「行動管制措施」、泰國的「限聚令」等緊急措施提供合理藉口,阻止反對派上街示威,約束新聞媒體行使新聞自由及公眾知情權的權利。東南亞公民社會面對全方位打壓,唯有思考其他創新方法,製造輿論聲浪,抗衡威權政體的束縛。

當網絡世代漸漸步進政治主流,東南亞公民社會與世界各地的公民社會一樣,都展現出自我調整、自我進化、自我修補的狀態。社交媒體、通訊程式、智能電話的廣泛應用,推進了用戶個體的橫向連結,產生一套相對平等、架構流動的社運模式。此外,個別平台(例推特)的字數限制和標籤功能有效促進訊息廣傳,加強了連結圈外社群,亦有效凝聚圈內的共同認知。跨國社運網絡連結是否正變成常態,傳統社運對特定議題、組織結構、大台領袖的依賴是否面臨顛覆?

在推特宇宙裡,東(南)亞不同國家的網民慢慢建立出「奶茶聯盟」(Milk Tea Alliance)的歸屬感,漸漸培養出呼喚「盟友」抵抗威權暴政的習慣。幾個月來,「奶茶聯盟」反映出了跨國網絡社運的什麼趨勢?未來還有怎樣的可能性?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