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陳玠廷:「中美合作」下培養的農業菁英,李登輝傳奇的起點

今日成為亞洲傳奇政治人物的李登輝,一開始是以「農業菁英」的身分踏入政壇,且在一個名為「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的「中美合作」機構中任職。

1996年2月17日,時任台灣總統李登輝出席活動時,舉起一個大蘿蔔,象徵著好運。

1996年2月17日,時任台灣總統李登輝出席活動時,舉起一個大蘿蔔,象徵著好運。攝:Eddie Shih/AP/達志影像

刊登於 2020-08-02

#台灣農業#農業#李登輝

作為台灣民主化的關鍵角色,李登輝的歷史地位自不待言。對許多八、九年級生(1990、200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對他的認識除了相關報導、學術論述外,「國際橋牌社」的影集也是一個不錯的途徑。除了政治人物這個身分,李登輝同時也是一位重要的農經學者,在日治時期就讀台北高等學校畢業後,負笈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農業經濟系就讀,然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他並未在日本完成學業。日本二戰戰敗後,他返回台灣並於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取得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他的職涯在學術與公職間轉換:從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農經碩士到農林廳任職,同時兼任台大、政大講師;然後在農復會任職,期間赴美國康乃爾大學修讀農經博士,回台後任農復會技正、並被聘任台大農經系教授;此後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農業專業),再任台北市長、台灣省政府主席,然後是副總統,直到就任總統。

李登輝掌握黨國資源十數年(1988年1月13日-2000年5月20日),對於台灣社會的產業發展自然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他的專業來自農業,對台灣的認識理解建基於農業,成為政治人物後,對台灣的農業土地政策更是影響深遠。

1996年3月8日,李登輝總統參觀菜市場時,與一個商販握手。
1996年3月8日,李登輝總統參觀菜市場時,與一個商販握手。攝:Eddie Shih/AP/達志影像

「李登輝傳奇」的起點:農復會

為何一位影響台灣民主甚鉅的傳奇政治人物,竟會出身自農業專業領域?其實,這與冷戰初期「中美合作」進行「中國農村工作」有密切關連。此處「中美合作」的「中」,自是指中華民國。為了進行「中國農村復興」運動,免於受共產黨農村工作滲透,當時的雙方政府成立了聯合委員會,替中華民國栽培了不少農業菁英,李登輝,正是其中之一。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