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電影院重開,可中國的電影業要回復生機卻不易。疫情之於整個中國社會的強迫轉型推動力,後果才逐漸浮現。實體消費經濟面臨的問題,不是簡單的綫上交易及宅配起來挑戰,而是更深層次的業態及科技發展以至生活形態的轉型大趨勢衝擊。訴諸中國電影業,它面對的除了是外在市場及消費習慣的轉型,更加有影視作品內在創作形態的改變,以至整個世界領域上影視文化產業重組過程的一部份。戲院不至消亡但它的新定位,網上流媒體往電影方向的品牌建立,影視市場的製作開放度或封閉度、中國特色的主旋律政策影響等,都將全方位地改變中國的電影工業。
2020年上半年,是中國電影業休克的艱難時段,全中國總票房只得22億人民幣,和去年上半年同期比較大跌超過九成。新政剛宣佈,低風險地區,影院可有限制地重開,但要算下半年戲院一步步真回復運作,保守估計,全年總收入也不及去年超600億的三分之一。剛發佈的電影院重新開業指引,並非曙光。事實上,它是兵行險着,仍背負太多合情理的規範,效果成疑。初步重開,指引列明入座率不得超過三成,得減少場次。這對於向來以短時間放映即大賣來爭取最快利潤回報的大製作而言,並不足以令投資者及影發方有信心。它更像是一次玩命的對賭,試想象,原本鎖定年初賀年檔預估有數十億人民幣收入票房的大片,敢不敢貿然壓寶在剛重啟的檔期?入座率上限偏低,以至重啟後又有重關的風險(浪費重新宣發的資源加重成本),相信謹慎的片方都得「睇定啲」,先看清楚形勢才會「出貨」。
疫情期間,有對院綫商的調研,全中國銀幕屏接近有七萬塊,即約有一萬二千多家(多影廳)戲院,當中四成預計要關掉。關了之後,要再開並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