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被疫情改變的生活

中國電影業還能撐多久:影院重開了,但還有人買票走進去嗎?

意識形態審查凍結投資,疫情下中國四成影院預計關門,宅家生活,擅於吸睛劇情的串流媒體當道:重重夾擊下,中國電影產業怎麼救?

2020年7月17日,山東省煙台市一間電影院的工作人員使用靜電噴霧為觀影廳進行消毒 。

2020年7月17日,山東省煙台市一間電影院的工作人員使用靜電噴霧為觀影廳進行消毒 。攝:Costfoto/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李照興 發自上海

刊登於 2020-07-21

#電影審查#電影產業#中國電影#電影

終於等到電影院重開,可中國的電影業要回復生機卻不易。疫情之於整個中國社會的強迫轉型推動力,後果才逐漸浮現。實體消費經濟面臨的問題,不是簡單的綫上交易及宅配起來挑戰,而是更深層次的業態及科技發展以至生活形態的轉型大趨勢衝擊。訴諸中國電影業,它面對的除了是外在市場及消費習慣的轉型,更加有影視作品內在創作形態的改變,以至整個世界領域上影視文化產業重組過程的一部份。戲院不至消亡但它的新定位,網上流媒體往電影方向的品牌建立,影視市場的製作開放度或封閉度、中國特色的主旋律政策影響等,都將全方位地改變中國的電影工業。

2020年上半年,是中國電影業休克的艱難時段,全中國總票房只得22億人民幣,和去年上半年同期比較大跌超過九成。新政剛宣佈,低風險地區,影院可有限制地重開,但要算下半年戲院一步步真回復運作,保守估計,全年總收入也不及去年超600億的三分之一。剛發佈的電影院重新開業指引,並非曙光。事實上,它是兵行險着,仍背負太多合情理的規範,效果成疑。初步重開,指引列明入座率不得超過三成,得減少場次。這對於向來以短時間放映即大賣來爭取最快利潤回報的大製作而言,並不足以令投資者及影發方有信心。它更像是一次玩命的對賭,試想象,原本鎖定年初賀年檔預估有數十億人民幣收入票房的大片,敢不敢貿然壓寶在剛重啟的檔期?入座率上限偏低,以至重啟後又有重關的風險(浪費重新宣發的資源加重成本),相信謹慎的片方都得「睇定啲」,先看清楚形勢才會「出貨」。

疫情期間,有對院綫商的調研,全中國銀幕屏接近有七萬塊,即約有一萬二千多家(多影廳)戲院,當中四成預計要關掉。關了之後,要再開並不容易。

《奪冠》電影劇照。
《奪冠》電影劇照。網上圖片

無論如何,基於不同原因未能如期上映,積存的大片造成的資金回籠阻滯,直接引發的是投資電影的熱情和算盤再打不響。電影業的風險加大,資本的退場,引發連鎖的從上游到下游的崩盤。資金不到位,電影公司周轉不靈,減少甚至停產,製作團隊解散,影視基地生產經濟鏈瓦解(演員、場地、器材等),是延續去年電影業稅務問題的連串困擾的深化。

等待出貨的存倉着實不少,2019延後的如婁燁的《蘭心大劇院》、徐浩峰的《刀背藏身》。也是去年因題材內容抽起的《八佰》; 今年因疫情延後推出未有檔期的原賀歲片如《唐人街探案3》 、《奪冠》、《姜子牙》,還有本來要排今年檔期的《封神三部曲》; 中小型類陸川的《749局》,以及張藝謀兩套新作《一秒鐘》和《堅如磐石》等。大投資下的回報延誤變成這特定時刻的常態,它們對未來資本進場的打擊,才是決定中國電影生死的核心要素。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