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郭婷:「三十歲」的焦慮?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姐姐和她們的風浪

《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背後的利益方利用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女權主義的萌發,卻製造出單一、扁平、甚至宮鬥式的女性形象,反而和權力一起進一步規訓了女性。

《乘風破浪的姐姐》截圖。

《乘風破浪的姐姐》截圖。

刊登於 2020-07-08

#郭婷#評論#女權主義

「每個人的歷史,從出生前就開始了。」熱播綜藝真人秀《乘風破浪的姐姐》如此開篇。雖然從社會史的角度來看並沒有錯,但節目裏的這句話,卻僅僅是為了把生命聯繫上母親。因為接下來,那個男聲畫外音繼續說道:「女人,從母親開始,就是我們一生中最早記得和最後忘卻的名字」。男性聲音一般被認為更具有權威性,在一部關於女性的節目裏用男性畫外音來定論,似乎暗示儘管節目的主角是女性,但決定命運的權力卻未必來自她們自己,而來自其他權威。

而畫外音的男性權威在節目一開始就代她們規定了女性的人生軌跡。「三十歲以後,人生的觀眾越來越少」,進一步加強命運無法自主的無力感和觀眾對這種無力感的認同,也通過絕對權威的模式阻止了大家對這種無力感的深層社會成因發出質疑。如果片頭的畫外音改一下,用聲音蒙太奇讓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女性說出她們的煩惱、快樂、驕傲,會更符合《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個標題吧。

事實上,人生未必就從三十歲開始凋謝,對很多人而言,三十歲才是厚積薄發的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過了三十歲就大勢已去或力不從心,既是媒體、資本、公共輿論的共同作用,也和資源分配不均有關,在中國更有國家政策和意識形態推波助瀾。

2006年6月30日,北京一名女士在街道上。
2006年6月30日,北京一名女士在街道上。攝: Jeff Hutchens/Getty Images

青春近似值代替年齡多樣性

節目中的「乘風破浪」,是如何讓大齡女性也能排除萬難,像少女那樣勁歌熱舞,而不是以成熟和歷練的姿態面對現實生活中真切的苦難和不易。

「三十歲」作為一個負荷著壓力和焦慮的年紀,在節目开头這段旁白中被無限放大,突顯出單一的主題:如何讓三十歲以上的女性呈現出更年輕的樣子,而不是呈現出不同年齡的豐富、苦樂和多樣性;所謂「乘風破浪」,是如何讓大齡女性也能排除萬難,像少女那樣勁歌熱舞,而不是以成熟和歷練的姿態面對現實生活中真切的苦難和不易。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