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被疫情改變的生活2019冠狀病毒疫情

瘟疫中心的北京新發地:亞洲最大農產批發市場的意外休克

像是一個悖論,新發地佔地太大,自成體系,隨時面臨改造,但在「北京切除」中它安然無恙,甚至填補了消失的菜市場所留下的需求真空。

2020年6月18日北京,新發地市場附近的居民排隊接受核酸測試。

2020年6月18日北京,新發地市場附近的居民排隊接受核酸測試。攝: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松木 發自北京

刊登於 2020-06-21

#疫情下的糧食危機#被疫情改變的生活

【編者按】2019冠狀病毒已經肆虐全球超過半年,早在三月底時,世界農糧組織(FAO)便提出警告,全球可能因疫情而面對農場工人短缺、供給鏈受到影響、貿易保護主義以及消費者恐慌性購買囤積,從而出現糧食短缺。三月開始,美國食品供應鏈受衝擊嚴重,農民被迫將大量的產品棄置。港人則搶購進口大米。台灣也出現「糧食自給率」討論。而到了五月,如何推銷因疫情滯銷的產品,又成為疫情受控地區焦慮的難題。

然而「糧食危機」如今以誰也意想不到的方式爆發。6月,北京的「菜籃子」新發地批發市場爆發群體感染。而在全球各地不斷爆出食品行業染疫的新聞。食品安全不再僅僅面對「短缺」,也同時遇到「過剩」和「傳染」的陰影。值此時刻,端傳媒將以北京、美國與台灣三地為主題,探討「疫情下的糧食危機」。這場危機為何發生?暴露了哪些原先存在於糧食產銷體系的問題?在疫情之下,糧食治理究竟該如何進行,才能讓當地居民安心吃上一口飯?

2020年1月31日,適逢中國農曆年正月初七,也是武漢因2019冠狀病毒肺炎爆發而宣告「封城」、全國上下進入「抗疫」狀態的第9天。這天,位於北京豐台的北京市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全體農商戶收到一封署名董事長張玉璽的公開信。信中建議商戶謹慎組織貨源,以應對因疫情導致的蔬果滯銷、價格跳水的現象;同時叮囑大家嚴格洗手、戴口罩、勤通風,耐心「等待春天的到來」,取得「所有商戶、職工、家庭無一人感染」的勝利。

彼時的張玉璽大概沒料到,Covid-19與「非典」(SARS)不同,不會因春夏升温而徹底消散;而他更沒想到,再過五個多月,新發地就將「復刻」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悲劇,成為全國第二輪疫情的震中。6月11日,已保持50多天未有本土病例的北京宣布發現了一例確診患者,對其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後,新發地市場被認定為傳播源頭。隨後,疫情迅速擴散,截至6月21日,北京累計病例已達涉及10個區的227例。在已公布的病例中,絕大部分與新發地有直接或間接的流行病學關聯。

6月13日凌晨,北京市政府做出新發地休市的決定。而根據官方披露的數據統計,兩週內有近20萬人曾去過新發地,這些人有很多從事副食、餐飲有關的服務業,各自的流動軌跡往往會形成新的聚集點,很容易發散並編織成一張龐大的病毒矩陣傳播網,萬一失控,後果可能不堪想像。這個在疫情爆發伊始、風險級別最高的日子裏都沒有停止運轉的農產品副食交易中心,瞬間剎車熄火。

自1988年成立至今,北京新發地見證過無數大場面、自然災害和特殊時期,在SARS帶來的衝擊中也毫髮未損,如今卻在一夜之間成了過街老鼠。休市之後對新發地進行的環境檢測結論是,市場環境污染較重,建議公眾棄食所有相關食物。新發地董事長張玉璽的次子張月琳,即此前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總經理,也被推上風口浪尖,在北京市政府的責令下被免職。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