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2020停跑的經濟

隔離給環境帶來短暫喘息,但疫情已經打斷氣候治理的進度

疫情暫時重寫了人類與環境的「相處方式」,但是,這些短期環境效應,非常脆弱。為了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氣候治理的重要性會降低嗎?

2020年4月19日,一位新娘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東湖旁拍攝婚紗照。

2020年4月19日,一位新娘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東湖旁拍攝婚紗照。攝: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劉虹橋 發自巴黎

刊登於 2020-04-21

#2019冠狀病毒疫情#全球疫情觀察

「從沒在自家屋頂上見到過達蘭達爾(Dhauladhar)山脈……」4月3日,住在印度旁遮普省賈蘭德哈爾市的前板球運動員哈巴贊(Harbhajan Turbanator)在推特上發了一張從遠處瞭望喜馬拉雅山的照片。在這張用手機拍攝的照片裏,200公里外的雪山輪廓清晰,山頂積雪與藍天相映。

這一情景發生在印度為抑制2019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而採取嚴格居家隔離措施後的兩週。不少當地居民在推特上表示,這是喜馬拉雅山幾十年來第一次重現視野。

印度是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2019年的城市空氣污染排行中,排名前20的城市裏有14個分布在印度。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中國、意大利、美國等受到疫情重創的國家,在推出居家隔離措施後,也都觀察到局部空氣改善的現象。這與「隔離期」內全球能源需求減緩和化石能源燃燒下降息息相關。

目前,全球80%的一次能源需求仍由化石能源提供。燃燒化石能源不僅是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其生成的温室氣體更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推手。應警惕的是,隔離措施帶來的短期環境效應非常脆弱。各界擔憂,在低油價的誘惑下,一些國家可能重走「先發展、後環保」的老路,降低應對氣候變化雄心,通過大量投資具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且有長期「碳鎖定」效應的棕色基礎設施來推動經濟復甦。

若此語成譏,全球環境氣候治理或將出現全面倒退:《巴黎協定》約定的將全球氣温升高控制在2°C的目標將受到嚴重挑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2030年議程的實現也將岌岌可危。在2019冠狀病毒疫情和全球經濟衰退的雙重夾擊下,全球環境氣候治理將何去何從?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