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韓爆發2019冠狀病毒疫情時,許多人都認為這將是總統文在寅的又一次挫折。2019年,文在寅就面臨過多次經濟、外交、人事任命上的危機,民調一度跌至30%。但4月15日的國會選舉帶來了驚人反轉。在第21屆國會議員選舉中,文在寅領導的「共同民主黨」及聯合參選的「共同市民黨」合計奪得300個席位中的180席,成為「超級執政黨」。
此次選舉以民主黨的壓倒性勝利收場,其結果是歷史性的。單以數字比較,這是南韓1987年民主化進程後,單一政黨在選舉中獲得的最多議席。這也是16年來,進步政黨首次獲得多數席位。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疫情時代的選舉」達到了南韓1992年以來最高的投票率——66.2%的選民參與投票。
今年一月時,文在寅所在政黨的前景並不樂觀。由於經濟仍然疲軟,政府爆出濫用職權和貪污腐敗醜聞,兩韓關係凍結,不少分析人士和媒體都曾預言文在寅將成為「跛腳鴨」總統。面對一個充滿敵意的立法機構,無法控制全國的政治議程。
沒有人會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醫療危機讓文在寅的總統任期重新煥發了活力,「拯救」了這位總統和他的進步議程。
被疫情「拯救」的選情
很多人認為,執政黨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是高效有力的防疫政策。
疫情暴發,讓選民的政治關注度不斷提高,再加上國內外媒體對政府應對能力積極評價,使現任南韓政府的支持率攀升。比如,南韓政治學院院長金萬欽在接受時事雜誌《時事終結》採訪時就認為,「在疫情之前,文在寅處於守勢,這是事實。但他以疫情度過了危機。」金萬欽指如果沒有發生疫情,「政權審判論會佔上風,可能會有許多民眾要求追究現任政府的種種過失」,但疫情使得人們要求穩定國內政治的呼聲變得很高。
在野的保守陣營試圖在選前刻畫文在寅政府的經濟失政、前任官員的不正之風、蔚山市長選舉介入事件等,但最終並沒有能帶來變數。看起來,對大多數人來說,處理毀滅性的健康危機比別的議題更重要。尤其是在幾年前剛經歷過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的南韓,這種需求更加強烈。這在選舉前的民調上得到了驗證。3月最後一週的全國民意測驗顯示,共同民主黨陣營的領先優勢從8個點擴大到13個點。在首爾,京畿道和江原道地區進行的地方民意測驗顯示,民主黨人在多數有爭議的地區處於領先地位。他們正在收回全羅道,甚至在大邱等保守派據點開始紮根。
二月,南韓曾是世界第二大疫區,日確診人數一度破千。但雖然初期出現了「磕磕絆絆」,政府很快積極介入,通過廣泛檢測、徹底的接觸者追蹤,減緩了病毒傳播。南韓的創新檢測策略,包括「電話亭檢測站」等設施,大幅度提高了檢測效率。政府還採取了其他措施,如給市民發轟炸式警告短信,發布確診者的行動軌跡等——雖然也引發了涉及個人隱私問題的討論。
南韓不僅進行了廣泛測試,還向其他國家出口了測試工具。不少媒體稱之為文在寅的「疫情外交」——他和許多國家領導人通話,試圖提升在外交政策上的聲譽。這與五年前朴槿惠政府在處理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疫情時的遲緩形成了對比。世界衞生組織更不止一次肯定了南韓政府在抗疫中發揮的作用。總幹事譚德塞在與文在寅通話時表示,南韓的「全面戰略」,包括積極的檢測、診斷和追蹤,正在有效發揮作用。他還邀請文在寅在五月通過視頻會議舉行的世界衞生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儘管世界衞生組織的作用在很多其他地方被質疑。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政治學者顧敏生(Minseon Ku)就對媒體表示這種「全球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南韓人對文政府的信心。
政府防疫措施在選舉日也得到了展示:14000個投票站的選民在投票前都要接受體温檢查,選民必須用消毒液洗手,戴上口罩和塑料手套,排隊間隔需保持至少1米。温度高於37.5度的人必須在單獨的隔間裏投票,每次使用後都要消毒。病毒檢測呈陽性的人只能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投票站投票。作為疫情時期首個舉行全國性投票的國家,南韓的國會選舉預計也將為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接下來的選戰提供參考。
改寫南韓政治版圖
此次,共同民主黨陣營的壓倒性勝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南韓政壇的走向,對於文在寅個人來說,絕對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他都被稱作也被看作是「盧武鉉的影子」。
文在寅和盧武鉉是南韓80年代民主運動的領軍人物,這場運動席捲了南韓,並帶來了1987年南韓的民主化和第一次民主選舉。兩人相識於1982年,文在寅經人介紹與盧武鉉在釜山市開設了一家專注於人權和民權問題的律師事務所。他高中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歷史學家,但考慮到家庭困難,1972年獲得慶熙大學法學院全額獎學金入學,大學時期還曾多次因學生運動被捕入獄。
1988年,在前總統金泳三要求下,盧武鉉進入政壇,文在寅則繼續留在釜山做律師。盧武鉉當選後,文在寅曾經擔任首席秘書官。前政治家崔那正曾說文在寅是一個「非常害羞」和「尷尬得可笑」的人物。文在寅似乎也同意這一點,他在2011年寫道:「我覺得這份工作不適合我,就好像我穿着不合身的衣服。我總是想,『我要回到我的地方,做回一個律師』。」由於過度勞累,健康狀況惡化,文在寅一年後離開了青瓦台。
2004年,聽到盧武鉉面臨彈劾危機的消息後,文在寅立即成立了律師小組。2005年再次進入青瓦台,先後擔任總統秘書室市民社會首席秘書官、民政首席秘書官,2007年擔任盧武鉉政府最後的總統秘書室室長。文在寅在青瓦台被稱為「王首席」、「王的男人」,作為盧武鉉的二把手備受關注。
2009年,在受到收受賄賂等指控後,盧武鉉選擇自殺。他的死對文在寅影響深遠。文在寅曾經說,自己最喜歡的電影是《雙面君主》,曾在公開場合觀看這部電影時淚流不止。後來在接受採訪時他說「電影處處讓人想起盧武鉉。」文在寅也在2011年的回憶錄中寫道:「當我喝一點酒的時候,我會想起過去的日子。然後我問自己,『盧武鉉在我的生活中意味着什麼?』他真的定義了我的人生。如果我沒有遇見他,我的生活將會改變很多。所以他是我的命運。」在盧武鉉死後,文在寅決定繼承他這位老朋友的衣缽。
他以釜山沙上區為選區參加國會議員選舉,正式涉足政治。2012年,文在總統選舉中敗給了保守陣營的候選人朴槿惠。2017年,在「朴槿惠閨蜜門事件」引發彈劾舉行的大選中,他作為民主黨候選人參加競選並當選,成為九年來第一個掌權的進步派總統。
而如今,文在寅上任三年後的這場國會選舉,顯然比2017年那場大選更有意義。因為在南韓,總統幾乎無一例外地身陷囹圄,聲名狼藉。入主青瓦台並不表示在黨派鬥爭激烈的南韓政壇贏得了真正的勝利。但此次執政黨拿下國會五分之三的席位,表明他或許能夠打破這種魔咒,保住對國會的控制,鞏固青瓦台的進步勢力。《外交》雜誌甚至評價稱,「文在寅的壓倒性勝利已經永久性地重塑了南韓的政治。」
多年來,南韓的保守黨派具有堅固的支持基礎。縱觀歷史上進步黨派的最終獲勝,要麼是因為他們與温和的保守黨結成了戰略聯盟,要麼是因為保守黨陷入了內戰。1997年金大中贏得總統大選,是因為他與軍事獨裁者朴正熙的前得力助手金鐘弼結盟,也因為獨立候選人李仁哲吸走了保守派的選票。盧武鉉也以類似的方式贏得了2002年的總統大選,當時他與中間派的現代集團接班人鄭夢準結盟。
文在寅時代見證了南韓的一場政治變革:從2016年開始,民主黨連續4次在全國大選中獲勝——2016年國會選舉、2017年總統選舉、2018年地方選舉和2020年國會選舉。在南韓民主化之後的歷史上,沒有任何其他政黨連續贏得過四次全國選舉。每一次勝利,都意味着文在寅把南韓推向一個中間偏左的國家,讓自由派成為新的主流。
民主黨的四次歷史性勝利,似乎印證了南韓社會的主流正從以「朴正熙框架」為基礎的保守勢力轉變為進步、民主化勢力。更有分析認為,未來南韓政壇不會再是勢均力敵的兩黨制,而是民主黨成為第一大黨,未來統合黨和其他政黨起來充其量也只能是「0.5黨」。在未來,這很可能會成為一種新常態,民主化勢力將會成為南韓社會的主流。
對於保守政黨來說,這是自1960年以來最糟糕的國會選舉結果。
在一篇媒體文章中,南韓大數據分析師俞承燦認為:「保守的慘敗是因為完全沒有聽從燭光示威以後變化的民心,反而對彈劾朴槿惠表現出模糊的態度。無法讓國民相信他們是可以將未來託付給國民的政黨。」
南韓科學技術院文化技術研究生院教授李元宰則認為選舉結果的變化是因為人口結構本身發生了變化。簡而言之,當時的「386一代」成為南韓社會最大的人口組成集團。「386一代」一詞出自1990年代,指當時30多歲,在1980年代參與學生運動,出生於60年代的一群人。而曾經是保守勢力的頂梁柱中老年人正在退出歷史的舞台。實際上,在2018年地方選舉時,就有媒體提出選民結構的變化導致了南韓主流政治勢力的交替。當時有記者提出假設稱:「這不是戰略或戰術上的錯誤,而是基礎變化、具體的選民組成變化。」
當然,在政治上,尤其是在以活力著稱的南韓政治中,沒有什麼是最終的勝利。比如,南韓政治研究員樸信勇哲就對媒體表示:「雖然(共同民主黨)在戰鬥中取勝,但很難說在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一般在政權中期以後舉行的國會選舉很有可能是帶有回顧性質的『審判選舉』,在戰鬥中獲勝的政黨在以後舉行的更大的戰爭(大選)中幾乎沒有獲勝的情況。」
在接下來,外交政策仍將是文在寅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文在寅上任以來積極改善兩韓關係,隨着多次峰會的召開,以及經濟合作的增加和軍事緊張局勢的緩解,與北韓的友好關係變得越來越受歡迎。然而,2019年3月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河內舉行的峰會的失敗,實際上結束了北韓-美國的外交關係。文在寅擴大經濟聯繫的計劃也宣告失敗。與日本的關係則是地緣政治雷區的另一個危險,兩國在二戰期間「慰安婦」的問題上爭吵不休。而有關駐韓美軍軍費問題的協商進程上,美韓兩國政府陷入僵局,它們之間的鴻溝依然巨大。
此次選舉後,坊間也推測,文在寅可能會再次將修憲提上日程。執政黨一直將修憲視為宿願。他們認為,雖然在燭光革命後完成了政權交替,但這種改變並不徹底,有必要通過修改憲法改變權力結構。文在寅在2018年初曾親自提議修憲案,內容包括分散總統權力,將總統任期從5年單任制改為4年連任制等。當時修憲案在國會遭遇挫折。此後,民主黨經常提及修憲問題,作為國會需要解決的重要議題之一。
南韓憲法規定,修憲必須得到國會三分之二的選票。因此,即使組建泛執政圈聯合,也很難達到200席位。在沒有與保守派進行討論的情況下,處理修憲問題充滿阻礙。民主黨相關人士在接受韓聯社採訪時曾經表示「由於疫情仍然嚴重,當務之急是克服經濟危機,現在並不太適合直接提出修憲話題。如果要修憲的話,理想時間可能是在國會選舉後一年。」
不過,在國會佔據五分之三的席位,給文在寅政府提供了絕對的捷徑。根據南韓的立法規定,在國會,五分之三的絕對多數可以快速通過法案。有了這次勝利,文在寅和他的政黨可以伸展拳腳追求他們長期以來的立法目標。文在寅將冠狀病毒危機稱為「南韓重組經濟、利用人工智能和生物製藥等產業的機會」,如今他可以更有機會實施左派長期倡導、但迄今在政治上無法實現的改革。這一議程可能包括增加社會支出、加強就業監管,以及進一步限制財閥。而後者會極大地顛覆傳統的權力結構。雖然,持續的疫情將限制重大改革的計劃,但民主黨的大勝必定會帶來變化。現任的民主黨在2022年總統大選前會處於強勢地位。而這場選舉的勝利,也很可能為南韓下一代的政治開闢全新的方向。
文在寅啊...
韓國保守派一直有種濃濃的脫節感、化石感...
@Kzjak 這次疫情只對在政治光譜上中間偏左到左翼的執政政府有利吧。因為疫情需要有一個大政府組織協調社會,需要充分準備資源充足的醫療系統。這些都是左翼政黨所擅長的 反而右翼的英國及美國政府表現可以說是相當不堪。右翼政黨主張的經濟發展和效率在死亡面前開始失去意義。這讓南韓以及台灣的中間偏左翼執政黨大大得分。我比較關注的是這次疫情能不能停止乃至逆轉自金融海嘯開始的右翼民粹主義浪潮。年底的美國大選是一個很好的風向標。
感觉好像无论在那个国家,新冠肺炎都对执政党起到了积极的政治影响(虽然还没有理清楚为什么)。在韩国,执政的是民主党的文政府还算幸运; 在美国....共和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