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專訪陸銘:報復性消費會不會來?新基建能拯救經濟低迷嗎?

中國大陸或將投資萬億人民幣開展新基建,並已發放數億消費券。若不注重經濟結構,可能會給未來「埋雷」。

專訪陸銘:報復性消費會不會來?新基建能拯救經濟低迷嗎?
2020年3月23日,戴著口罩預防2019冠狀病毒的市民於上海豫園。

【編者按】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3月20日,全國各地發行專項債券10233億元(人民幣,下同),全部用於鐵路、軌道交通、生態環保基礎設施項目。另據新華網報道,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下稱「新基建」)投資計劃正加速推出,預計年內投資規模將達萬億元。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多省近日向居民發放了數以億計的消費券,涉及餐飲、零售、文娛、旅遊等多個領域,以期提振經濟、刺激消費。

就在3月16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了1月至2月的經濟數據,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降20.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5%。三項數據下滑均超過兩位數,且創下歷史新低,可見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巨大衝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大陸曾以四萬億投資計劃提振經濟。這一回,面對疫情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經濟低迷,新基建、消費券會成為提振經濟的有效方法嗎?端傳媒就相關問題請教了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他的研究領域為勞動經濟學、城鄉和區域發展、社會經濟學,曾出版《大國大城——當代中國的統一、發展與平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