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

全球化時代的「無家可歸者」:中國留歐學生的疫時回國記

全球化的不均衡不僅體現在利益的分配上,也體現在病毒蔓延時,風險的分配上。

2020年3月16日,意大利羅馬的車站大廳內一位旅客。

2020年3月16日,意大利羅馬的車站大廳內一位旅客。攝:Stefano Montesi - Corbis/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汪太空 發自北京

刊登於 2020-03-27

#2019冠狀病毒疫情#全球疫情觀察

「我是很怕死的,大概從一個月前就開始避免公共交通了。」小依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中國籍博士生,目前居住在倫敦。 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情況,她臨時擬定了一個「宅家計劃」。

小依從武漢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就開始緊張了,因為當時有傳聞稱,一位武漢女性在封城之前從武漢飛到北京,又從北京飛到了倫敦,是倫敦的第一例輸入型病例。「但當時周圍的華人朋友大部分也都很Chill(不在乎),春節的時候大家還一起吃了年夜飯,還到外面去慶祝了。兩週之後還有人叫我去吃海底撈,我經過兩三天的「心理建設」之後才答應。」

信息焦慮與輿論漩渦

據小依回憶,倫敦的疫情開始嚴峻起來,是在一個月之前的二月底,「雖然當時只有十幾例確診,但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的話,疫情(接下來)是很難遏制住的,只是在多大程度上破壞掉正常的生活秩序的問題。」

她本來買了100個口罩準備捐給武漢,後來被朋友勸阻了,「他們(朋友們)說,你傻嗎?100個口罩能頂什麼用?你還是自己留着吧。」那時候英國已經買不到口罩了,留學生之前買了大量口罩運往武漢。 」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