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狀病毒疫情 深度 評論 科學評論

為什麼西方國家的醫學專家和政策都不鼓勵民眾戴口罩?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為讀者提供多一個角度,理解對方的觀點,明白問題背後不單純是種族、文化和知識水平差異,也有很多政治、社會的考量。


2020年2月18日巴塞羅那的一條街道,人們在意大利城市藝術家Salvatore Benintende的海報旁走過,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戴上口罩,並手持“ Mobile World Virus”手機。 攝:Pau Barrena/AFP via Getty Images
2020年2月18日巴塞羅那的一條街道,人們在意大利城市藝術家Salvatore Benintende的海報旁走過,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戴上口罩,並手持“ Mobile World Virus”手機。 攝:Pau Barrena/AFP via Getty Images

這次疫症大爆發後,很多港人也上了一堂公共衛生课,由世衛(WHO)角色,到政府衛生政策,再到個人護理知識,每天除了打開新聞看世界各地疫情發展外,身邊有些朋友都看了許多有關疾病史和公共衛生的文章。在這次疫症中,我最好奇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歐美發達國家的醫學專家都呼籲健康的人不要胡亂戴口罩,而中港台的專家就呼籲全民戴口罩?

而且這個醫學判斷的差異,唯獨是在口罩的使用上,例如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公共衛生教授 Peter Hall 就在二月的時候,於學術網站「對話」列舉了八點能有效控制肺炎疫情的健康須知:1) 勤洗手、2) 咳嗽和乞嚏時遮蓋口鼻、3) 避免與患者接觸、4) 每日清潔手機熒幕兩次、5) 避免觸摸臉部、6) 不要戴口罩,除非你生病了、 7) 有病徵就自我隔離;以及 8) 繼續維繫你的社交網絡,以了解新資訊;除了第六點叫人不戴口罩外,其他七點都差不多是香港人的衛生常識了。我希望這篇文章能為讀者提供多一個角度,理解對方的觀點,明白問題背後不單純是種族、文化和知識水平差異,也是很多政治、社會考量。

東西方的迴聲室效應

我對這個問題特別感到疑惑,主要是不只個別專家表示口罩沒有用,打從一月起,基本上西方最權威的媒體英國廣播公司(BBC)、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紐約時報》《衛報》都一次又一次地解釋,口罩沒有用,叫人們不要搶購,而負責解說的專家,都是頂尖的醫學家,於是難免令我動搖,究竟戴口罩是否真的多餘?現時香港很多網上討論,都圍繞幾個觀點,例如西方人衛生觀念差、各國政府盲從世衛指引,還有三月十二日《時代》提到文化差異因素,戴口罩的人被歧視。

首先我認為不應把西方人不戴口罩問題,簡化為歧視、種族問題。無疑西方世界歧視問題很嚴重,而口罩是海外華人和西方人的一個衝突點,任何形式歧視都應該被譴責,可是我認為應該要分開外國專家意見和一些西方種族主義行為;因為確實,不少進步派的白人也不戴口罩的,認為戴口罩是留給有需要的人。在這次疫情,東西方的人民是陷入迴聲室效應,而且這次不是《蘋果日報》還是「港人講地」的分野;而是《蘋果日報》還是《衛報》、港大醫學家抑或是西方頂級學府的醫學家。另外,外國政府是否盲從世衛的指引,其實外國一些政策決定,也明顯偏離世衛的指引,例如當初對中國的旅遊禁令,世衛認為封關無用。

於是,近日我都翻開了不少西媒的報導和一些學術文章,我認為東西方的醫學家,整體上的觀點不是完全互相排斥。可是,大家要理解,醫學和其他學科一樣,同樣存在不同的學術觀點,而且很多預測都存在不確定性,問題是大家如何從對方觀點中學習。另外一點,公共衛生是一門跨學科的學問,即使是一個醫學指引,背後都牽涉大量的社會科學知識。

2020年3月3日美國,在紐約地下鐵車廂內,有乘客戴上口罩。

2020年3月3日美國,在紐約地下鐵車廂內,有乘客戴上口罩。攝:Tayfun Coskun/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西方專家論點:口罩沒有用的原因

西方反對戴口罩的眾多觀點,本來也有些微差異,其實可以粗略分為兩派,一是口罩沒有多大用處,戴不戴也沒有分別;第二是不懂戴口罩反而會弄巧成拙,增加感染風險。

首先是第一類,口罩沒用論。早在一月的時候,英國廣播公司就推出專題報告,分析配戴口罩的作用。聖喬治大學醫院的病毒學家 David Carrington 認為配戴口罩並未能有效阻隔空氣傳播的細菌和病毒,因為市面大部分的外科口罩都太鬆,沒有封好側邊,飛沫可以從旁邊走入到口罩,口罩也保護不了眼睛,而且口罩的設計不是要防止吸入飛沫,而是阻擋飛沫噴到別人。

在2月27日「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的專題文章也有類似的觀點,報導指出N95可能有用,但一般外科口罩都太鬆了,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 Eric Toner 接受他們訪問時指出戴口罩沒有甚麼害處,但相信不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在前一日,「商業內幕」也有一篇分析指出,男士的鬍子和毛髮會令口罩失效。至於劍橋大學病毒學家 Chris Smith 早在1月27日就跟新西蘭媒體 RNZ 表示,醫生護士戴口罩有用,是因為他們的口罩的設計是可以完全封好,更重要是有護目鏡阻隔飛沫,他更揚言人們可以省掉口罩錢買啤酒。

之後是第二類,口罩有害論。2月29日,愛荷華大學醫學教授 Eli Perencevich 向《福布斯》表示,沒有證據顯示外科口罩是有用的,人們不止不用戴,而且不應該戴,因為大部分人根本不懂得如何戴口罩,反而增加雙手觸摸面部的機會(因為會不自覺調整口罩)。3月2日,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導,美國軍醫總監 Jerome Adams 也是一樣的說法;法國衛生部部長 Jerome Salomon 3月17日向 France24 指出戴口罩給人一種安全錯覺(False Sense of Security),令人鬆懈下來,以為自己不會受感染又不經意觸摸臉部。劍橋大學 Chris Smith,也在 RNZ 的採訪中表示人們戴口罩時呼吸,會創造一個濕潤環境容易滋生病毒。英國衛生部官員Jenny Harries醫生,在3月12日向《泰晤士報》講到,病毒會殘留在口罩的表面,人們戴口罩時就很容易吸入。

這段日子,我也追尋了醫學口罩的起源,因為若口罩沒有用,醫生為什麼還要戴?我發現確實有一派學者指出醫生在手術室也是不必用口罩的。根據文獻,醫學口罩是由波蘭裔的德國醫生 Johann von Mikulicz-Radecki 於1896年發明,當時是為外科手術設計,他認為醫生的汗和口水是令病人傷口細菌感染的元凶。可是到1960年,《美國醫學會雜誌》就有文章指無菌技術以及抗生素愈來愈先進,醫學口罩在手術室作用已經很次要;到2015年,《皇家醫學會誌》刊登論文,指出現時沒有充分證據顯示,在手術室配戴口罩能大大保障醫生和病人免受感染,從成本、舒適度和執行角度出發,大家應探索口罩以外的手術模式。

2020年2月19日香港,市民在西環海傍戴上口罩。

2020年2月19日香港,市民在西環海傍戴上口罩。攝:林振東/端傳媒

東西方醫學觀點真的存在很大差異嗎?

仔細留意本地新聞的話,其實本地專家和外國專家的論點有很多重合的地方。香港的專家也一次又一次跟大家說,戴口罩不是萬能,這一點是很多港人不明白的地方,也確實很多市民墮入了安全錯覺,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就在2月26日在《蘋果日報》撰文,提出類似說法。

同樣地,口罩會沾上大量細菌一說,也與許樹昌的意見吻合,他曾表示市民使用口罩時,不應一個口罩用足全日,「若市民經過人多擠逼的地方如乘搭地鐵、巴士上班,口罩上已沾附許多細菌,到達辦公室後便應更換口罩。」。若因不得已,要重複用口罩,就應該十分小心,醫學會前會長蔡堅就提出過重用口罩的步驟,例如要清潔好雙手,把口罩擺入乾淨而全新的信封,取出時,拉口罩橡筋取出,不要觸摸口罩表面。可是,如果口罩被弄濕、弄污,或者當口罩不能緊貼面部,就不能重用口罩。

至於沒有口罩的話,是否一出戶外,就會有很大風險,本地醫學專家其實都認為視乎情況,例如蔡堅指在郊外,可不戴口罩,當然還有袁國勇教授有名的行山論。袁國勇就在1月31日呼籲市民毋須過度恐慌,根據《明報》引用,他重申兩點,第一「其實戴口罩(保護)都是一半半,有專家說手部衛生才是最重要」;另外就是與人保持距離,最好不要外出,否則要與人保持一至兩米距離。在報導中,他說防疫就是要保持身體健康,應保暖和睡覺,而不是去排隊搶口罩。

其實細看的話,這個說法跟一些西方醫學家講法有相似之處,例如他們都提到錯戴口罩是有危險性的,可是本地傳媒沒有追問到長期重用口罩(例如一個用數天),又或者經常用手調整口罩,以及直接用雙手捉摸口罩,究竟會帶來多大的風險?這個風險比起不戴口罩,該如何衡量?市民是需要清晰了解這些資訊的,而香港衛生教育還是有多把勁的地方。

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戴口罩不是萬能,也不能完全令人免於疫症,基本上東西方專家都挺一致。至於外國,其實也有專家不會完全否定口罩的用處,例如新西蘭衛生總監 Ashley Bloomfield 就認為人民可以自由決定戴不戴口罩,這是個人決定,尤其當人們害怕自己得病了,會傳染人。而西方專家的一個共識,就是呼籲生病的人要戴口罩,減少傳播風險,他們會認為在關鍵時候,危險性高,有一重物理阻隔總比沒有好,患者已經感染了,也自然不存在有更大感染風險的機會。

2020年3月14日台灣,一個口罩被棄在台北街頭。

2020年3月14日台灣,一個口罩被棄在台北街頭。攝:陳焯煇/端傳媒

疾病政治學:醫學指引背後的考慮

市民大眾或者要明白一點,醫學有時存在不確定性,而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醫學觀點。如果有極充分證據證明戴口罩能夠減低/增加傳播或感染風險,那就很容易處理,但很多時事情是處於兩者中間。挪威卑爾根大學兩名學者 Kristian BjørkdahlBenedicte Carlsen 在去年編輯出版「Pandemics, Publics, and Politics」一書,提醒大家疫症不僅是流行病學的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人類當然要依賴流行病學的知識去抗疫防疫,但流行病學有時只能提出可能性,處理醫學不確定性(medical uncertainty),則是人文社科要處理的情感和精神領域。

網民曾經廣傳一篇《時代》3月12日的報導,以文化角度講述為何亞洲政府十分鼓勵戴口罩,而西方人就很抗拒。在文中,許樹昌其實講了很有意思的一段話,他認為沒有充分證據支持戴口罩的效用,不是叫人不要戴口罩的好理由。從科學角度出發,我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決定性的科學證據(definitive scientific proof),證實口罩的效用。要做到這樣,或者就要進行有違醫學倫理的對照實驗,一班人沒有戴口罩,一班人有,然後同時暴露在細菌當中。那麼為什麼外國的頂尖衛生機關,例如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作出相反的指引?

背後可能是政策操作的考慮,外國政府和醫療機關做決定時,要顧及資源因素。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接受《財經雜誌》專訪指出,英國政府沒有叫國民戴口罩,一是口罩緊缺,二是病毒通過飛沫傳播,只要保持一定距離,強調洗手,都有其科學道理。

「石英財經網」(Quartz)在2月21日的專題講到全球的口罩短缺問題,中國本來是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和出口國,可以日產2000萬個,佔全球市場50%,但二月時全球口罩需求暴增100倍,價格也狂升20倍,估計如果疫情再持續四至六個月,全球口罩存貨有耗盡風險。即使中國全面復工,也未必足以應付自己的需求。很多中國商人已經轉向第三世界,搶購他們的物資,報導點名肯雅和坦桑尼亞,令到很多國家的醫療資源緊缺。

另外,世界其實在同步應對多種疾病。今年尼日利亞就面對拉薩熱大爆發,截止3月12日,該國累計855宗確診,其中144人死亡,比率超過16%,是非常危險的疾病。有專家就擔心拉薩熱會演變成數年前全球伊波拉危機。其實要撲滅拉薩熱沒有想像中困難,它透過體液,尤其是血液傳播,只要有物理阻隔就可以,可是全球醫療物資荒之下,地區護理中心和私人醫療機構根本難以執行衛生措施,很多醫護要沒有足夠裝備情況下,照顧七孔流血的病人。至於南非新聞網「24news」也警告,該國未來半年內,將會耗盡口罩存量,南非的肺結核問題很嚴重,報道擔心當地醫護沒有足夠裝備應對肺結核爆發。

第三世界的情況,或許比較遙遠,但是歐美自己,都一早面臨口罩荒了。路透社在3月20日講述,一些美國醫生因為沒有足夠口罩,而要自己製作口罩;同日,美國媒體「Vox」指出一些美國醫護呼籲市民捐口罩。基本上,在一遍口罩無用聲之中,歐美各大城市,都已經很難買到口罩,如果美國三億人口,加上歐盟五億人口,參與全球的口罩搶購潮,加上台灣泰國南韓等地都已經禁止出口口罩,如果在沒有口罩的情況下,叫全民戴口罩,有可能會造成很大的社會恐慌。而疫情爆發後,本來歐美已處於排華潮的邊緣,很多社會矛盾可以一觸即發。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做的一個決定,和香港衛生專家做的決定,背後考慮的因素可以不同,而香港七百萬人口,人均收入處於高水平,是有充足條件做更多。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即使香港沒有工業基礎,但也有能力從歐美和東南亞等地搶購到口罩;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社會、經濟顧慮一定會更多,而且它的指引是不少國家會拿來參照的指標。如果科學上有很多觀點,存在醫學不確定性,歐美醫療機關指示市民不必戴口罩的話,也是有讓人理解的地方。

2020年2月1日,一班龍獅團的成員戴上口罩在旺角街頭表演。

2020年2月1日,一班龍獅團的成員戴上口罩在旺角街頭表演。攝:陳焯煇/端傳媒

結論

希望大家明白,一項醫學指引有多重考慮,我不傾向把口罩問題,簡化為西方醫學家的集體失智,香港人做好防疫工作就好了。理解對方論點,可以令我們更清楚口罩應該怎樣用,甚麼時候用,有甚麼可能風險,這才能做到全民的衛生教學。

另外是換位思考的問題,種族歧視固然可恨,要正視,但不是所有西方人都出於自私而不戴口罩。他們有些人聽過自己國家醫學精英解說,所以不戴,那些精英的江湖地位可能堪比我們敬重的香港醫學家們。他們有人會覺得健康的人戴口罩,令醫護和病人等有需要的人沒有口罩可戴,才是自私行為。同樣地,大家也想想,在倫敦、紐約等大城市,又如何可以買到口罩?各國要突然加快口罩生產,是否就滿足到八億人口的需求?一月的時候,西方國家也搶口罩的話,香港又會甚麼景況?我不希望香港人的自豪是建立在我們懂得戴口罩,更不希望白人華人互相看不慣。

有社會科學家指出會戴口罩的亞洲國家,確診率明顯比歐美國家較低,所以戴口罩是有用的,也是犯了統計學的錯誤,因為背後有太多干擾因素。先不講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封關時機,再撇開口罩不說,回到文章開首 Peter Hall 的八點建議,在過去一個多月,可能西方國家很多人也並沒有做到。

然而我也在想,若數十年後醫學家真的想到創新方法,找到決定性證據,證明口罩沒有用,活在2020年的香港人是否就笨了?我覺得不是,即使口罩只是一個「文化儀式」,但也有它的作用,公共衛生也是一個文化問題。全民戴口罩這個儀式,其實也是一種明志,提醒身邊你我疫症打到來了,大家也自動進入抗疫的狀態,其他防疫措施也自然做得更足。

(唐健朗,港大政府與政治學系哲學碩士、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教)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醫學 唐健朗 口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