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中美貿易戰

楊路:疫情陰影下的中美脱鈎前景——有所緩和還是加速分離?

在疫情的放大鏡下,我們看到的是一對奇怪的連體嬰兒,各自要往不同的方向走。或轉圜,或惡化,兩個可能性截然相反,但理由同樣充分。

2020年3月10日一個平常繁忙的北京商城,一個廣告牌放置在無人的街道。

2020年3月10日一個平常繁忙的北京商城,一個廣告牌放置在無人的街道。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0-03-23

#疫情改變了什麼#2019冠狀病毒疫情#全球疫情觀察#楊路#中美貿易戰

在三個月前,世界經濟的最大挑戰還是中美脱鈎。而今天,中美脱鈎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可能只能算得上是「第二大」麻煩了。席捲全球的2019冠狀病毒疫情,牢牢佔據了市場和政府的全部注意力。中美經濟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對於貿易戰,乃至中美的脱鈎進程,又會有什麼影響?

中國:會負增長嗎?

假設3月經濟活動稍微回覆,中國經濟2020年一季度的現實問題是會不會衰退——中國自1992年開始報告季度GDP以來,還從未報告過負增長。

中國二月份公布的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是35.7,而非製造業(主要是服務業)的PMI則為29.6。普通讀者並不需要太熟悉中國的統計數據,根據歷年數據的比較,就可以看出兩個數字已經「低到坑裏」,均為史上最差表現。簡單來說,PMI指數高於50意味着預期擴張,反之則為預期收縮。二月的數據顯然已經超出了歷史浮動的範圍,出現了自由落體式的下墜,幅度都已經超過了2007-2008金融危機時的最壞表現。

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歷年數據。
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歷年數據。圖:端傳媒設計部

疫情在全球的錯峰爆發,重擊了中國經濟兩次。中國疫情爆發時間點近春節,大量工廠季節性停工,本身是出口生產的淡季。對於依賴中國工廠的跨國公司供應鏈來說,如果大部分中國地區在一季度能夠走完疫情從爆發到平復的曲線,在二季度恢復產能,那麼供應鏈的衝擊不會太糟。

但對於中國來說,這是一種糟糕的組合。國內疫情爆發讓春節期間本應活躍的服務業近乎全部停擺,消滅了內需;國外疫情在3月的大量爆發則會讓歐美經濟停擺,中國好不容易回到工廠的工人們,可能要面對減少的訂單。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