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與你分享我們的新開端

一個新總編,一些新欄目,一段新開始。

2019年,香港。

2019年,香港。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20-03-08

#總編的信

親愛的讀者,

從12月1日武漢出現第一例「不明原因肺炎」至今,已過去近100天。疫情以驚人的速度蔓延全球,至今已感染超10萬人,奪走3千多條生命。多地實行了半封關狀態,流動滯阻、經濟停擺,世界被進一步割裂了。

去年夏天開始,我們一直身處起伏、快速的變化中。香港像是被超大質量天體拖拽、吞噬的小星球,熾烈的燃燒整整持續了六個月,顛覆了人們過往對這片土地的諸多假設,在民間凝聚力強烈爆發的同時,也衍生了難以消融的傷痛和撕裂。

以817萬票將蔡英文送上連任軌道後,台灣人依然必須共同面對一個課題,如何定義蔡英文所主張的「中華民國台灣」?何謂「中華民國」、何謂「台灣」?在疫情焦灼之際,新生的台灣共同體又如何面對中華民國體制留下的「僑胞」、陸配與陸生等議題的多重考驗?

中國大陸被折疊成兩個場域,成長於牆內的一代人已登上輿論舞台的中央,消費和娛樂成為自我表達的主要通道;經濟放緩的陰影則籠罩著折疊的另一面,大量中小經濟體已熬不到疫情結束,失業增多,數字勞工成為農村勞動力的最終出口。

中美之間的貿易、科技、意識形態摩擦並未隨著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簽訂而終結。「新冷戰」會延燒到世界更多角落嗎?特朗普會連任嗎?歐盟的藍圖還有幾分穩固?中東的未來將由誰做主?在氣候、技術、民粹這些人類共同面對的議題下,誰最受到傷害,誰來領導變局?

在剛剛跨越的新年,端傳媒也經歷了一些改變。1月初,和我們一起走過近兩年時光的總編輯李志德離職,開啟另一段職業生涯。我們按照端初創時的模樣,重新成立了編委會,接手端的日常事務和未來走向。編委會成員分佈在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和歐洲,從端初創至今,已共同走過近5年時光。我們成長自不同的社會環境,沉浮於迥異的歷史敘事,持有各自的身份認同,卻共享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對連接的渴望。

同溫層像冰川一樣快速消融,跨越兩岸多地的我們,愈加察覺立足之處的窘迫。同事們偶爾調笑,說我們像在地的流亡者——明明深愛著腳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卻無法全情擁抱任何一種潮流。不知你是否和我們一樣,在加速的撕裂與此起彼伏的潮湧中,感到倉皇、無措。

如何認知正在各地生長的本土主義?如何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並誠懇有效地表達?如何與多元文化/身份共處?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如何回應並回饋這個時代?

尋找答案的過程充滿了錯位、誤解和痛苦。我們希望能深入理解每一個「本土」,說出個體的具體困境與其背後的政治、歷史脈絡——說給你聽,也說給那些和你相對而站的人聽。這是端傳媒回應時代的方式,從創始至今,從未改變。

詩人西川在一次訪談中說:「不是一個開放的人,我就會把這個時代給浪費掉。」我們始終相信,唯有開放、對話和流動,才能真正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自己。我們會繼續關注抗爭者、夢想家和創新力量,關注新生的思潮和文化,關注未來。

如果存在一個能夠真正顛覆舊秩序的力量,那便是科技。圍繞5G標準和人工智能算力的爭奪正在幫助這個世界劃分出不同以往的格局,也必將帶來從產業生態到思維方式的巨大革新;手握大數據的互聯網巨頭們正在越來越多地分擔政府的角色與任務,每一枚比特的背後,都充滿了認知與秘密、危險同誘惑。

2020年,我們會將更多的目光投注於科技和商業之上,也將嘗試更多新鮮有趣的內容載體。我們推出了新的對談欄目「端對端」、影評專欄「散場之後慢慢吵」,也將陸續重啟2.0版的「異鄉人」、「Game On」。此外,我們搭建了北美記者站,希望在立足「全球」的同時,更努力做到「在地」。無論你想走向遠方、或在原地留守,我們都會走向你,和你站在一起,在831太子地鐵站,在台灣大選之夜,在澳洲大火燃燒不絕的煙塵裏,在武漢發熱門診令人絕望的長隊中,在每一次掙扎、碰撞和變革的現場。

讓我們在時代潮湧中看見彼此,看見連接,看見未來。

端傳媒執行總編 吳婧、副總編 馬家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