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

鄧正健:從光榮冰室事件看「香港人」共同體的想像

對於共同體想像,要拆解右翼的僵化理解,而又不致落入左翼理論的虛妄和政治無力中,就得處理共同體新舊成員之間,是怎樣才能達至有效溝通。

2020年2月29日,尖沙咀光榮冰室外有排隊人龍。

2020年2月29日,尖沙咀光榮冰室外有排隊人龍。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20-03-01

#新冠肺炎#評論

我嘗試先將「香港人」和「大陸人」這兩個詞語置於引號之內,是為了表明:這兩個概念仍有待檢驗、分析、詮釋以至重建,而不如日常語言運用時那般看似清楚明白。由光榮冰室「只招待香港人」的告示所引發的歧視爭議中,從語言運用、個人情感、身份想像到政治立場,均可說明,從去年反修例運動到近月疫症肆虐的社會背景下,「香港人」及在其內部的「大陸人」想像的對抗性已變得愈來愈複雜、模糊和流動。

先簡述一下事件經過:近月新冠肺炎肆虐,香港的光榮冰室在臉書貼出告示,表明「只招待香港人;落單時只限粵語及英語」,隨後又說「歡迎台灣朋友」,因此引發「歧視大陸人」的指控。批評者認為,此舉顯然有歧視「大陸人」的成份,而即使從公共衛生角度,也不應以語言或來處以判定某人是否較大機會是病毒帶菌者。及後光榮冰室收到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來電警告,亦指其做法有歧視成份,光榮冰室其後修改告示,指「本店職員只懂廣東話,亦不會解釋餐牌」。事件繼續發酵,有六名包括自稱「港漂」的人士主動光顧光榮冰室一分店,嘗試以普通話點菜,然後將過程寫成長文〈説著普通話,等待一個不曾謀面的人〉(下稱「〈說〉文」)在網絡發佈。此舉再一次引起軒然大波,部份論者(包括我本人在內)批評,她們的做法並非嘗試與餐廳溝通,而是測試甚至挑釁;她們一直強調自己「被歧視」的難堪之處,卻又把難堪之感強加於冰室職員身上。

〈說〉文發表後,我在個人臉書上發帖作即時回應。我的論點主要有三:一、餐廳做法不算「歧視」,而是因恐懼疫症而誤解了公共衛生常識;二、〈說〉文作者及其夥伴的行動不是溝通,而是挑釁;三、究其原因,是她們忽略了香港族群構成的歷史脈絡和情感結構,卻總是以「被歧視的受害者」自居,傲慢地要求「香港人」毫無條件地認同她們。

然而我疏忽了,我承認我的言論也犯了種族主義的錯誤。其根本問題是我沒有仔細處理共同體的性質和形態(我在本文將使用「共同體」一詞,代換臉書帖上的「族群」,以突顯其中的不穩和流動)。以下,我希望借光榮冰室事件,作為思考以下一個問題的切入點:「什麼是『香港人』?」或者應該把問題修正為一個較後設的表述:「如何表述『香港人』所指涉的共同體?」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