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成為高比:一個商業體育偶像的生與死

全球化時代的商業體育受眾期待在偶像身上感知到更多與「熱血」和「拼搏」相連的純粹特質,而經營者熱衷的卻是兜售更有噱頭的產品。作為大眾偶像的高比·拜仁,因此成為極其矛盾的存在。

當地時間2020年2月24日,美國洛杉磯,NBA巨星科比布萊恩特與女兒吉安娜追思會於洛杉磯湖人主場舉行。

當地時間2020年2月24日,美國洛杉磯,NBA巨星科比布萊恩特與女兒吉安娜追思會於洛杉磯湖人主場舉行。圖:IC photo

劉怡

刊登於 2020-02-25

#劉怡#NBA#評論

【編者按】美國時間2月24日,因直升機事故逝世的美國籃球巨星高比·拜仁(Kobe Bryant)的追思會,在洛杉磯湖人隊的主場斯台普斯中心舉行,米高·佐敦(Michael Jordan)登場並含淚致辭。本文回顧了NBA與高比這一代籃球運動員,是如何繼佐敦的神話後,在互相塑造中將美國籃球聯賽孕育為商業與夢想交織、汗水與金錢雜糅的全球性觀賞盛宴。而高比,作為其中的靈魂人物,他一生的西西弗斯式掙扎——也將被覆蓋上一層又一層的浪漫色彩,最終化身為某種長久的文化符號。

「1981年,3歲的高比·拜仁(Kobe Bryant)跑進自己的房間,抓起他的快船隊球衣,把自己的腦袋套了進去。隨後他穿上一條小短褲,抱起一隻迷你小籃球,急急忙忙地衝進客廳去看快船隊的比賽直播。當喬·布萊恩特(Joe Bryant)步入球場時,高比開始模仿父親的每一個動作。當喬跳投時,高比就朝他的塑料小籃筐裏投一次球。當喬騙過對手、擺脱防守時,高比也做出假動作,用滑步來對付想像中的防守者。喬坐下,拿起一條毛巾,高比也一一照做。最後,他還會按照父親比賽結束後的習慣去衝個澡。雖然當時還只是個連走路都有些晃晃悠悠的孩子,高比卻已經確立了自己人生的目標:做一個像他父親那樣的人。」

這是我曾經讀過的關於體育人物的特寫稿中最精彩的一個開頭,它來自克里斯·巴拉德(Chris Ballard)的名篇「偉大從何而來」,刊登在2012年5月14日出版的美國《體育畫報》(Sports Illustrated)上。彼時的高比·拜仁已經步入職業生涯的最後幾年,在湖人隊的年薪達到2784萬美元,同時亦是運動裝備品牌耐克(Nike)旗下商業價值最高的三位籃球巨星(佐敦、高比、勒邦·占士)之一。巴拉德的長文試圖挖掘這位體育偶像身上屬於普通人的那一面,包括高比與父母之間漫長的情感糾葛、他對外界不信任心理的由來,以及為他那近乎偏執的自律生活方式尋找解釋。文章的最終結論是司湯達(Stendhal)式的,也是大部分高比的崇拜者會願意相信的:「高比·拜仁可能永遠都不會快樂,但這也許就是他如此偉大的原因。」

但如果我告訴你,巴拉德從來都不是一個客觀的記錄者,而是高比本人某種意義上的「同謀」呢?

在高比曾經的隊友「鯊魚」奧尼爾(Shaq O』Neal)以及教練菲爾·傑克遜(Phil Jackson)的自傳中,都記載了這樣一段往事:當高比和奧尼爾組成的「OK組合」在2000年幫助湖人隊拿下第一個總冠軍之後,冉冉升起的新星高比開始試圖在隊內獲得更大話語權。他的做法不僅是繼續經營與球隊所有者巴斯家族之間的私交,還包括在媒體中扶植自己的發聲人。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