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

給我們的訓誡書:瘟疫書單8種

瘟疫聽來科幻,但我們終將承認,我們竟是如此真實地生存於科幻之中。

2020年2月16日,封城中的武漢。

2020年2月16日,封城中的武漢。圖:Getty Images

特約作者 伊格言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0-02-23

#瘟疫#閱讀

於《基地》系列作中,俄裔美籍科幻大師艾西莫夫設想了一門全新學科: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心理史學」是什麼?那是一種用以測度群體眾人之心理傾向與集體選擇的統計學;它假設,如若群體人口夠多,則我們將可預測未來。這乍聽之下匪夷所思,然而不難理解──舉例,你無法預測我晚餐會吃什麼,因為單一個人的選擇變數太大,難以計算評估。然而,如果要預測整座港島今日晚間約有多少比例人口以撈麵為晚餐主食,則相對容易得多,誤差也小得多。以此類推,當群體數量夠大,當數據蒐集夠多,我們將可預測未來。

聽來是否似曾相識呢?對的,於《基地》系列成書之1950年代,我們叫它「心理史學」;而在21世紀的今日,我們叫它──大數據。這一點不奇怪──想想網上相傳來自支付寶後台的「逃離武漢落點圖」吧。瘟疫聽來科幻,但我們終將承認,我們竟是如此真實地生存於科幻之中──那難不成正是這個世界給我們的一紙訓誡書嗎?而當我們領悟了這件事,我們也才真正知曉,此刻你之所以躲在家中讀書,並不僅僅是因為「外面很危險」;而是,長期而言,當你拒絕重新思索人與外界的關係、人與他人的關係,那麼你才是真正地置自身於險境之中。於是有如下八本書,供瘟疫時期的我們。

01 《槍炮、病菌與鋼鐵》

槍炮、病菌與鋼鐵

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
譯者:王道還, 廖月娟

時報出版
2015

瘟疫之時,人如螻蟻。等等。且慢,難道瘟疫沒來時,人就不「如螻蟻」嗎?諷刺的是,此一問題恰恰可用以做個文字遊戲:第一種回答是,不,即使是瘟疫沒來,人依舊賤命一如螻蟻。第二種回答是,對,在沒有瘟疫的承平時期,人「不如螻蟻」──因為人生於世,自始至終本就連螻蟻也不如。

這套文字遊戲當然是玩笑話──對,「禽獸」與「禽獸不如」的那個笑話;但另一方面,又確有實例。我不知大家會如何看待類似《槍砲、病菌與鋼鐵》這樣的「巨歷史」,或說「人類史」與「文明史」之書?有人文素養的讀者,或可將之追溯至法國年鑑學派、佛洛依德或達爾文,但我感覺近來這樣的巨觀史書卻又遠不止此。無論是同一作者的《第三種猩猩》等作,或近兩年席捲愛書人們的以色列學者哈拉瑞《人類大歷史》、《人類大未來》等系列作,你同樣能感受到一種巨大的,摧枯拉朽的,擺佈玩弄人類的力量──這或許源自於地理因素、物質特性,亦可能源自於生物因素(細菌、病毒、瘟疫、人種基因庫之差別),源自於某一關鍵技術;甚至源自於意識型態,或人類精神上的普遍弱點,或上述數種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它令馬克斯主義「下層結構決定上層結構」的陳腔徹底破滅,然而卻也絕非反過來鼓吹「精神至上」──要之,靜夜展卷,它更令人感覺人獨立於天地之間的無助與無所依傍。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