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疫區」日記:我們都遭遇了信仰危機,在廢墟上挑揀剩餘的石頭

他問,你知道那個騙外賣小哥的人麼。我說,知道,找不到車,隱瞞丈夫發熱,拜託外賣小哥把他送去醫院,後來丈夫確診。他說,你說是哪個的錯,你到了那時候,想不想保命。

「疫區」日記:我們都遭遇了信仰危機,在廢墟上挑揀剩餘的石頭
2020年2月13日,武漢一名路人在空蕩蕩的商店街上行走。

【編者按】在上一篇日記中,作者寫到他的外籍妻子帶著孩子離開中國,而他選擇留在武漢與父母相伴。封城的日常,是等待的日子。而即便對於那些沒有患病的人而言,時間也常常在拷問中度過——對自己的,對他人的,對信仰的。文章首發於作者微信公眾號「世風」,端傳媒獲授權轉載。

要是說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就是封城二十天後,大家還沒有失去幽默感。印象裏,幽默應該第一批在疫區消失的情緒。憤怒和絕望的風暴後,幽默頑強地翻過身,重新站在平起平坐的地位。悶在家中催生的段子,塑料袋和水瓶拼湊的出行防護,地方上蠻橫直接的標語,和疫情新聞一樣地廣泛流傳。

沒有病人的家裏,時不時傳來笑聲。笑聲比往常的大,笑點因為這場病毒降低。社區阻擋人出門時的方言,便能把人逗樂。大家也沒有為了開心,特意去找喜劇或娛樂節目,那樣的觀賞仍然不合時宜。幽默一定要圍繞這場疫情本身。這給了它不同尋常的含義。幽默不作一時的逃避,而是另一種提醒危機的語言。

姥姥在這場疫情中學會用智能手機。她之前對此的抗拒被每日與孫輩對話的需要打敗。她花在短視頻的時間越來越長,與過去七十多年篤信不疑的官方媒體落了芥蒂。她知道了「闢謠」二字,把pi念做bi。電視新聞播報時,她走過來說,還在闢謠嗎,我看要闢謠到什麼時候。我被這句話逗樂,說,姥姥,你快成我們家的憤青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