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新冠肺炎疫情洶湧,如何解讀中國防疫現狀及歷史根由?台灣學者劉紹華上月發表文章〈從愛滋、SARS、麻風到武漢肺炎,中國防疫一再重蹈的「面子」覆轍〉,引發多人討論。作為人類學學者,她的研究擅從疾病角度切入,「分析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也從公共衛生與環境變遷面向,去理解如國家或市場等外力、制度在此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受人矚目的,還有她2月18日將於中央研究院舉辦的公眾演講:「從中國的「後帝國」語境看疾病的隱喻與防疫:從麻風病談起。」而在1月31日,她接受了學者、作家曾金燕的電話訪談,由專業研究出發剖析與中國當下正在發生的防疫情形之緣由。
劉紹華,哥倫比亞大學社會醫學系人類學組博士畢業,現為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個人專著有《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出版社,2013;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近年出版《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衛城出版社,2018),《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 從柬埔寨到中國, 從這裡到那裡, 一位人類學者的生命移動紀事》(春山出版社,2019)。
防疫:中文書寫被壓抑的歷史
「我要解釋為什麼現在的防疫是這個樣子,就必須去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