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林佳和:數位平台、市場模式與風險——從美食外送員談起

新產業模式的勞權問題,可以跳出傳統視角分析和應對,但需要法律的想像力。

林佳和:數位平台、市場模式與風險——從美食外送員談起
台北信義區的電單車外送員。

近來台灣社會廣泛關注美食平台外送員之勞權——在令人遺憾的車禍頻傳下,中央與地方機關、包括業者與外送員在內之不同社會行動者,紛紛表達主張與看法,雖著眼於個案,但其實隱含不少通案性質的定調。

行政院國發會在10月20日召開會議,無疑具指標性意義;會後,國發會主委陳美伶透過聲明表示:「經過3小時多的聆聽意見及交流,共享經濟協會等利害關係人都願意以確保外送員權益、交通安全及食安前提下,並在自律、他律與法律平衡的原則下,找出最妥適的解決方案,讓平台經濟可以成為數位轉型的新產業模式,且正向發展」(引自科技新報Tech News網站)。

在此,「數位轉型的新產業模式」,標示出看似一新興的發展路徑,指向包括產業與勞動。在所謂數位轉型的軌跡上,姑不論是否真創新、是否確為數位所帶來之轉型;要討論其下的平台外送員問題,恐怕無法逃避對此「新產業模式」的分析。

數位平台經濟模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