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創業港青們:香港不能給他們的,能在大灣區找到嗎

放下香港去南沙?作為「粵港澳合作示範區」,廣州南沙積極吸納港澳青年,但不少人仍處於「兼職創業」狀態,他們為何選擇南沙,反修例運動引發的中港緊張局勢會否影響他們?
創匯谷園區屬於活化工廈,負責人表示希望在南沙建立一個粵港澳文創社區,專門扶持一些香港的文創初創企業。
大陸 香港 地緣政治

花上200多元的船票,兩小時後,23歲的黃偉憧就從尖沙嘴碼頭來到廣州新區南沙,在這裏,這個香港年輕人經營著自己的物流貿易公司。去年8月,他開始來南沙創業,過去一年都中港兩邊跑。這幾個月,香港爆發持續的社會運動,但他的雙城生活沒有受多大影響,他每週四天在香港上班,三天跑到南沙打理生意。

黃偉憧的辦公室位於南沙的創匯谷———當地政府建造的一個文創孵化基地,這一帶地方清靜,高樓不多,四層工廈的外牆塗上亮麗的黃綠色,上面寫有「攜手港澳青年,共擔歷史責任,共享偉大榮光」的大字,亮麗的大樓旁,是一排排灰土的居民樓。

隨著北京中央出台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南沙的戰略地位被不斷肯定,這片位於廣州南部的新區希望把自己打造成「粵港澳合作示範區」,成為「港澳青年北上創新創業的首選地和全面融入國家的中轉站」。9月25日,就在林鄭月娥出席首場香港社區對話會之前的白天,林鄭月娥還去了南沙,出席「粵港澳合作示範區」的建設動員會。從地圖上看,南沙的地理位置的確優越,位於整個大灣區板塊的中心,緊鎖珠江出海口的咽喉要地。從上世紀80年代起來,香港商人霍英東就看準南沙,來此大舉投資,計畫把它變成「擁有國際性港口的現代濱海小城」。可多年以來,南沙發展始終平平,2018年,在廣州11個區中,南沙的GDP排名倒數第三。

廣州南沙區概覽和交通。
廣州南沙區概覽和交通。

與大灣區中不少二三線城市一樣,吸納人才和資金,促進產業升級成為南沙急迫的任務。南沙創匯谷負責人黎小姐對端傳媒表示,創匯谷由青年聯合會負責建設,而青年聯合會實際上就是共青團,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不過我們對港澳來講,就不會用黨團的角色,直接用青年聯合會」。黎小姐說,目前珠三角九個城市都希望吸引港澳青年前往就業和生活,而共青團的工作主要是負責港澳青年的「四個業」—— 學業、就業、創業以及置業。

這一國家政策和黃偉憧的個人計畫不謀而合。當下,面對香港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反抗運動,各界深究原因,有人認為根源來自於政制問題以及中央近年來不斷加強的威權管治,也有人認為問題出在香港不斷加深的貧富差距、青年流動問題和民生問題。黃偉憧較認同後者,他認為香港的房屋政策和施政確實出了問題,不過無論在香港抑或內地,其實還是有機會,只看個人如何把握。跟同齡的許多香港青年不同,黃偉憧在大學開始就定位自己要到中國發展,學科專修也選擇了中國商業,他說他看中的是中國市場,雖然過去一年的創業經歷已經讓他了解那個市場風險不少,但他依然相信,香港人在大灣區機遇重重,「如果不抓緊這個機會,你以後上去是更加難」。

「只要你願意找資源,都可以實現到自己的夢想」

在黃偉憧辦公室的旁邊,來自香港的莊曉榆也經營一家視頻製作公司。和黃一樣,29歲的莊曉榆也是第一批進駐南沙創匯谷的香港青年。他是一位身懷絕技的特約演員,擅長雙截棍,不時在中港兩地的電視節目中表演。他在香港土生土長,出身基層,中七那年,高考未如理想,在重讀和內地升學的選擇中,因爸爸一句「內地機遇更好」而到廣州暨南大學讀書。

他說,這段經歷改變了他對中國的看法。過去他對內地的印象停留在「活體取腎」和「食物安全事件」,不過實地生活之後,他覺得內地生活成本低,用電子支付很方便,而且很喜歡悠閒的廣州。「廣州的環境相對比較大,我很喜歡自己獨自到處走走、去探索不同的書店,」莊曉榆說,內地的節奏沒有香港那麼快,發展多元化。在莊曉榆看來,在內地,「基本上有什麼夢想,只要你願意找資源,其實都可以實現到自己的夢想。」

29歲的莊曉榆,擅長雙截棍,不時在中港兩地的電視節目表演。
29歲的莊曉榆,擅長雙截棍,不時在中港兩地的電視節目表演。

與此相對,莊曉榆沒那麼喜歡香港的環境。「我最討厭香港有些商人永遠將租金成本提到很高......因為香港本身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會驅使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是要賺到盡。」他認為香港百物騰貴,見不到希望。說起香港,他有點激動,「香港究竟能給我們什麼呢?我發覺香港我感覺上你有能力或者辛苦幾十年都好,都未必能夠看到希望!」

和莊一樣,黃偉憧也認為中國充滿機會。黃偉憧出身在港商家庭,父親從事船隻維修生意,很早就赴珠三角創業打拼,經營船廠,但「不進則退」,生意前景已大不如前,因為公司的資金和技術慢慢不及國企和民企,地方政府也愈發不歡迎高污染產業。小時候,黃偉憧對中國內地的經驗僅僅限於回鄉探親,大二的上海實習改變了他。「到上海的時候就認識中國原來是這樣一個局面,」他說,自己親身感受到「有一個market(市場)在那裡」,他認為中國的市場分層多、選擇闊,有很多機會。

自此,他慢慢進入跟香港建制關係密切的商會和團體,並參加和組織內地的交流團,他稱之為「玩會」。記者訪問他的時候,他遞上卡片,上面標示他是五個組織的要員。本身不是名牌大學畢業的黃偉憧說,自己「讀書不是太好,也不太聰明」,但參與這些組織可以有助發展,「事實上我走的方向就是這樣靠network(關係網)去彌補自己不足。」

大學畢業之後,他在內地的港資工廠工作,慢慢了解到外貿生意毛利頗大,萌生做外貿生意的念頭。2018年,當他從朋友處知道南沙有創匯谷計劃,很快決定落地南沙,做外貿生意。

23歲的黃偉憧在南沙創匯谷園區的辦公室。
23歲的黃偉憧在南沙創匯谷園區的辦公室。

跟黃偉憧一樣,莊曉榆也參加許多跟建制關係密切的組織,是多個香港青年組織和同鄉會組織的要員,又是汕尾和陽江的「愛國團體」青聯的成員。經其中一個青年團體的朋友介紹,他來到南沙創業,與大學時認識的朋友一起開了一家視頻製造公司,幫客戶打造品牌。莊曉榆現在和朋友在廣州租了一個房,每個月有一半時間在香港,另一半時間在廣州,除了經營公司外,還做雙節棍私人教練。

創匯谷為港澳初創企業提供免費的場地和商業服務。在整個南沙區,港澳居民享有個人所得稅的退税服務,即個人先交税予國家財政部門,隨後區政府會補貼,變相不用交稅。不過,企業所得稅務暫時沒有優惠。

莊曉榆說,自己感受到南沙政府對香港青年的重視,既免費提供辦公室空間,又提供「一站式」的服務,不用周圍跑部門就能開公司,涉及報稅和法律又有專人協助。而黃偉憧則認為,他的公司落戶南沙有很多優勢,對外可以說是「廣州公司」,但實際上又可以享有比廣州核心地帶低的運行成本和生活成本。

「在香港開公司要找會計師做,要付錢。在那邊就一塊錢都不用,(他們)幫我們整合所有資料,只要上去兩日就解決了......預備好所有文件,我人坐在那,簽名簽名簽名就可以。」黃偉憧說。

「兼職創業」的難題

為了吸引港澳青年,南沙公務員黎小姐介紹,南沙政府確實大力投入財政,給予港澳青年個人所得稅退稅優惠、新建人才公寓,創匯谷為港澳青年提供三年免租期;她透露,政府還將會針對港澳青年的「全面扶持政策」,不過細節未落實。具體的招攬工作,黎小姐說有三種途徑,第一是從創意大賽招回來,第二是定期去香港舉行推介會,第三則是由港澳青年團體直接推薦。她表示,創匯谷目前招納85個港澳團隊,香港佔了66個,不過有些「掛單」,即初步簽訂合作協議,創匯谷會留位,但最終團隊未必真的進駐。

香港智庫「一國兩制青年論壇」的主席何建宗自2017年就開始關注香港人在內地的各種待遇和政策銜接問題。他對端傳媒表示,過去到大灣區發展的要不是香港商人,要不就是比較基層的市民,現在的挑戰是如何吸引一些年輕人或者專業人士北上發展。從數據來看,不少像莊曉榆一樣,到內地讀大學的港人選擇留在內地發展。2018年,根據「一國兩制青年論壇」的調查,共有3500人升讀內地大學,即每6個升大學的香港學生,就有一個到內地升學。而「一國兩制青年論壇」以問卷訪問317個內地畢業港生,發現有一半選擇留在內地發展,當中不少選擇創業。

南沙創匯谷園區的辦公室的鼓勵標語。
南沙創匯谷園區的辦公室的鼓勵標語。

不過,面對近年的中港局勢,吸納年輕人去大灣區並不容易。明匯智庫對808位香港青年赴廣東省發展意願進行調查,顯示只有15.45%的受訪者願意去求學,23.36%的受訪者願意去就業,19.16%的受訪者願意去創業,21.38%的受訪者願意去居住。當中不願去內地發展的原因包括內地文憑和資歷在香港認受性低;不熟悉内地職場、創業環境,缺少内地人脈;以及與家人朋友分離,擔心内地生活環境質量(環境衛生,食品安全和社會治安等)。

今年7月,記者走進創匯谷二樓時發現,9間香港企業中,只有兩間有人在辦公。黎小姐不諱言,大部分進駐的創業者是「兼職創業」,在香港另有正職,不過有一間已招聘了4名員工。她強調,吸納香港青年徹底搬到南沙,需要一個過程。

「他們也需要資金維持嘛,所以都要在香港有收入,當然我覺得當南沙這邊的收入可以頂過香港那邊,甚至可能額外多了好多出來,可以讓他生活沒那麼頻繁、舒適好多,我覺得他就會願意放下香港來南沙,」黎小姐說,現在各個地區都在尋找和宣揚「灣區故事」,希望把成功故事宣揚出去,帶給其他香港青年一些希望。

對於黃偉憧而言,灣區故事並不如想象中美好,落地南沙不久,他很快看到市場的商機和險惡。剛創業不久,一位從商會認識的哥哥告訴他,美國和加拿大的大麻合法化有巨大商機:他們可以把珠三角的電子菸產品改裝出口,那些產品同樣適用於大麻油。黃偉憧跟供應廠和美國買家都接洽好,準備大賺一筆,沒想到供應廠一直拖延,沒有交貨,把客人逼走了。

他為此非常沮喪,又覺得無能為力,「當時我們沒有簽合同,不過就算有,我也不認為他會賠償。我沒理由找律師告他,因為又是一筆支出。」

受到打擊後,黃偉憧的公司經歷超過半年的低迷,不過近來又找到商機。上兩個月,他經商會朋友介紹,認識一些南亞裔港人,知道他們對中國的商品很有需求,但對接不了淘寶,不會說普通話和中文,於是他就在其中做「駁腳」,轉售中國產品。黃偉憧說,自己從中感受到「一帶一路是正確的方向」,「他們本身就帶著錢來香港,我做trading,他們什麼都買,因為那邊真的什麼都沒,對價錢的要求低,對貨物的質素不懂處理。我們香港人可以幫他做這件事,他們未必個個都會上大陸。」

由於公司還在起步階段,黃偉憧直言面對不少困難,任何開銷都要靠自己,南沙人才公寓一直未落成,目前他每次來回交通費要400多元,住宿費100元一日,而且南沙作為新區「真的很難請到人」。

因此,除了在南沙創業,他目前還全職在親建制的團體舉辦粵港兩地的交流團,某程度上,他既是「中國機遇」的參加者,也是組織者和中介者。他認為,中國商業社會的人脈很重要,而這些活動是很重要的踏腳石,連結香港青年認識中國。這個暑假,他就帶了數十位香港大學生到廣州實習。

黃偉憧早上從香港出發,乘90分鐘船從香港去廣州南沙。
黃偉憧早上從香港出發,乘90分鐘船從香港去廣州南沙。

香港身份,灣區創業

選擇北上南沙創業的香港青年,除了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以外,也有近年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專才。在南沙資訊科技園區,四周空曠而寂靜,30多歲的張晉在一棟名為「專家樓」的公寓中和4名員工敲打代碼。

張晉來自中國東北,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唸碩士時就參與國家重點科研項目。2009年,因為想「擴展一定視野」和「學習資本主義的先進經驗和技術」而希望外出唸書,最後,他選擇香港作為讀計算機科技博士的地方,「(香港)不用離家那麼遠,而且和國際接軌的程度比較完善,可以體驗歐美有的經驗...... 如果有一天回大陸發展,會很方便。」

張晉隨後留在香港的大學做研究助理,並落戶香港,取得永久居民身份。他說,當時「也沒有想太多」,只是很簡單地覺得香港身份出入境會方便一點。

「我最開始也是想要搞科研,所以我覺得香港身份對於做科研來講會更有利。在和世界各國進行交流的時候,如果你是香港身份,你在出去交流的時候也不需要辦簽證,會方便一點。」張晉說。

80年代開始,香港「愛國商人」霍英東就到此大舉投資,建議把南沙建成「擁有國際性港口的現代濱海小城」。
80年代開始,香港「愛國商人」霍英東就到此大舉投資,建議把南沙建成「擁有國際性港口的現代濱海小城」。

不過,香港沒有留住這位已經入籍的數學和計算機專才。2015年,他去了位於南沙的廣州中國科學院實驗室工作,三年後他辭職創業,進駐南沙資訊園創業,創辦了一家大數據和雲計算應用公司,另一邊也在香港的公司兼職做技術總監。

不在香港創業,他說主要是因為香港擁擠、租金貴,自己也不熟悉香港本地的政策法規,而且覺得中國大陸的經濟環境和市場更好一點。「中國的南方是高科技的聚集地,像我們做IT的來講,一定要這種地方來發展才會有比較好的前景......南方像深圳和廣州都有比較大的投資基金,拿到投資的機會更容易。」

不少港人擔心內地的資訊封鎖和防火牆問題,不過張晉認為這並不阻礙他的工作和發展,因為「中國的信息體系已經很完善」。

「大陸這邊的信息對我來說已經是足夠的,不需要看國外的網站。每一個行業都有每一個行業的圈子,現在好多資料的話你不需要上網去搜,有一些微信群、微博啊,甚至抖音都可以了解到。現在有一些很好的(外國)科技白皮書,比如說區塊鏈的白皮書,一出來大概一週左右的話,中文的翻譯版就出來了,所以你就沒有必要去看原文。」

在大灣區發展的趨勢下,他現在獲廣東省人社廳批准,利用區塊鏈技術研發粵港澳資格認證的系統,希望職業資格可以在三地互認。「就是我在大陸是一個三級廚師,但辦了一級廚師的職稱,拿到香港也沒有辦法查你,因為他們沒有這個數據庫。現在我們要把粵港澳三地的認證體系結合起來,做一個叫職稱互認,一方面可以認證職稱的真實性,另一方面通過職稱互認形成不同等級之間的一個職稱對等體系。」

「內地青年都是很歡迎香港同胞來這裡跟我們一起奮鬥」

與黃偉憧、莊曉榆仍然中港兩地跑的模式不同,張晉目前已經定居南沙,工作、生活都在南沙。

黎小姐認為,香港年輕人要到大灣區工作,無論是語言、法律模式都要慢慢適應,她認為南沙在服務港澳青年的時候,要去遷就港澳青年的話語模式和生活模式,避免「內地化」比如他們最近開了一個專門針對港澳青年的公眾號,上面用廣東話書寫推廣南沙,未來他們還計畫開Facebook的專頁宣傳。香港修例運動引起軒然大波,他們也在公眾號轉載和自家再製造官媒的報道。

官方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文件將涵蓋接近7,000萬人口、生產總值達1.51萬億美元的珠三角九市和港澳特區視作一體,重新包裝成一個新的地理空間概念——粵港澳大灣區。
官方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文件將涵蓋接近7,000萬人口、生產總值達1.51萬億美元的珠三角九市和港澳特區視作一體,重新包裝成一個新的地理空間概念——粵港澳大灣區。

在吸引港澳青年的大環境下,地方政府推出針對港人的優惠措施,當地居民怎麼看?黃偉憧說,他曾問起當地朋友對大灣區的看法,對方說「大灣區關我什麼事呀,都是益你們香港人」,令他大吃一驚。不過,黎小姐說自己暫時未聽到類似的聲音,她強調,「內地青年都是很歡迎香港同胞來到這裡跟我們一起奮鬥。」

「內地的青年會覺得,祖國成立七十週年了,獲得如此豐碩的成果,應該是所有人一起共享的......香港的朋友在這裡是無人無物無支撐的,那我們的政府是否要做多一些支持的事情給他們。」黎小姐說。

不過,修例風波引起主流香港青年對建制埋下不信任的基礎,大灣區官方規劃恐怕令港青更加抗拒。而與此同時,內地的輿論環境亦間接或直接鼓動仇港情緒,「廢青」、「暴徒」在內地成為香港青年的代名詞,兩地情緒愈發對立,放眼未來,中港之間的官方和民間關係均不明朗。

黃偉憧說,自己並不擔心短期內中央對香港青年出現政策改變,他認為中央和地方政府依然想做好灣區發展。不過他認為,長遠來說,北京對香港的優待只會越來越少,因為港人未必還有這麼大價值,而且「叫價高,人又不是特別叻(厲害)」,加上社會局勢令雙方不信任,矛盾和分歧越來越深。

作為去內地尋找機會的香港青年,黃偉憧說自己還是希望讓兩邊彌合誤解,他會和內地朋友解釋香港年輕人是想去爭取「他們想要的自由和民主」,年輕人「somehow覺得自己爭取某些道理,某些理念,當然這些是不是值得爭取,手法是不是正確,這值得商榷,但我自己感覺到分歧很大,他們(內地市民)覺得不應該上街示威,這些分歧會擴大。」

莊曉榆也同樣希望兩邊「打破隔膜」,一方面,他認為香港年輕人很多「沒有去過內地」、「會好容易比有偏向的媒體影響」,而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後生仔都是人,要多些溝通,我好鼓勵要多些真心交流,不要當(對方)是惡魔,那樣事情先會慢慢解決。」

香港智庫「一國兩制青年論壇」的主席何建宗。
香港智庫「一國兩制青年論壇」的主席何建宗。

對黎小姐說,她不擔心香港局勢影響香港青年來這裏創業。「如果他們一開始就打算來內地發展,不會被這些事情所打擾到。因為很多人都不會以政治來確定自己的未來發展,你是從商的,都是要看市場環境。確實現在大灣區開放了,有好多資源其實是內地這一邊更加豐富。」黎小姐說,最近工作基本如常推進,只是到香港推廣的次數減少了。

兩年來,何建宗都爭取為港人取得「國民待遇」,令香港青年與大陸青年在內地以同等的起跑線競爭。在他看來,兩地地理距離很近,心裡距離很遠,而修例風波令香港青年短期內上去交流的機會減少;但他指出,大灣區是國策,中央會繼續推行,因為確實可以解決香港部分的深層次矛盾,比如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

他對前景並不悲觀,認為隨著大橋等基建慢慢落成,港人的國民待遇因居住證大為改善,風波平息後港人自然會樂意北上。就修例風波對大灣區的影響,他建議政府應該多做澄清和工作,向市民解釋大灣區只是給港人「多一個選擇」,並不是要所有的港人都上去發展,事實上也不是所有人適合,就好像創業就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創業現在人人(每個地方政府)都搞,但他們當是一個任務指標。創業基地有很多,但創業者又不那麼多。」何建宗說,「可能創業只適合少數人,尤其是剛大學畢業,你未試過就業都去創業,其實撞板機會大。現在常常講創科,我覺得創科其實是更難的一件事,亦好難會大部分人都成功,亦要量力而為和想清楚有什麼優勢,不要一窩蜂去創業、搞創科。」

「雖然地方政府有很多的優惠、資助、配套,但人們要自己想清楚。」何建宗說。

(實習生余美霞、梁中勝、邵斯玄、尹詩瑜、楊小川、劉鈺怡對本文亦有貢獻。 )

讀者評論 29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c_c 有沒有牆等於封不封閉這樣的邏輯,反而讓我覺得你很封閉,這個複雜的世界,你真的還沒走透

  2. 端还是别写这种文章,我们这么辛苦翻墙是来看黄丝的,你不黄我们的钱就白花了,要退订

  3. 一出門就走向世界的人很多啊,這個時代沒有牆的地方本來就是跟世界連結的,產品直接上國際市場的成功例子可不少。
    但如果沒有能力,當然只能去高度仰賴保護制度的中國市場用香港(或台灣)的政治身分換取制度利益,而在封閉市場久了、換久了,面對世界的能力也只會更萎縮。
    一個友人剛從騰訊跳船,幸好在密切留意下人民幣的跳水匯率沒有讓他損失太多。中國的環境是明確的越來越差,嗅覺不太差的都開始做準備了,此時能吸引到的人能力與認知大概也就像這篇了

  4. "大陸這邊的信息對我來說已經是足夠的,不需要看國外的網站"
    "現在有一些很好的(外國)科技白皮書,比如說區塊鏈的白皮書,一出來大概一週左右的話,中文的翻譯版就出來了,所以你就沒有必要去看原文。"
    連搜集資料都懶、看原文又諸多藉口!內地就是誰大誰惡誰正確,看對家背景後台有多硬!

  5. “不要因為大陸把自己關起來,你們也把自己關了起來,還不承認” ,説得太對了。@1806

  6. 誰能一出門就走向世界?樓下這位閣下怕是在楚門的世界里呆太久了

  7. 香港跟臺灣一樣是小地方而且更小,的確是需要走出來尋找新市場,但是應該是要想辦法成為世界的一份子,而不是大灣區的一份子

  8. 支持走出香港的港青!世界那么大,有很多方式打拼自己的未来!

  9. @土撥鼠
    端只不過忠實呈現在光譜另一端的人的生活與思想而已,若因這樣一篇報導就說端偏頗,那真是一竿子打翻一船端之前送中條例的許多報導呀。

  10. 哈哈哈,看到有黄丝说端偏颇,真有趣。

  11. 大部分評論的氛圍真的好像大陸的官媒weibo下的評論:步調出奇一致,缺點大於優點,姿態放不下來
    不要因為大陸把自己關起來,你們也把自己關了起來,還不承認

  12. 隨便問幾個香港藍絲年輕人就認定大灣區多好喔
    什麼偏頗的新聞真的無言...
    怎不在香港問不去大灣區發展的年輕人
    香港政府就故意擺爛把香港人逼去外國啊爛政府

  13. 香港環境擁擠,租金高,很多正是這些一面在“大灣區為青年創造機遇”,的建制另一手在同時做。

  14. 假如连翻墙都不会,还做什么IT。在市场和被投资机会面前,墙不值一提。

  15. 6月運動爆發之前都常常看到身邊的香港青年周末上深圳喝喜茶、吃海底撈,明明中港融合是慢慢進行中的。即使運動爆發之後,香港人少了上内地,内地人對香港人仍未有太多對立情緒。偏偏被操縱的媒體一致開始煽風點火,墻再一次起到了統治者想要有的作用。現在中港的這個裂縫,我看是補不上了,并且會越來越大。

  16. 『不少港人擔心內地的資訊封鎖和防火牆問題,不過張晉認為這並不阻礙他的工作和發展,因為「中國的信息體系已經很完善」。』
    哈哈哈哈哈哈,答非所問。
    唉,葉佩文的歌聲現在真是無處不在。

  17. 其實只要政治壓力不是那麼大,中國真的是非常好的地方。人才濟濟,思想活絡,各種資源也多,而且方便。千禧年開始,那時為了工作每天往返大陸的青年不知凡幾;大陸有發展機遇,根本不用動員,有些索性就自己搬上去住了。
    還看今朝,真是可惜了。

  18. 舊年維尼熊去深圳前海自貿區參觀(粵港澳)青年夢工場(創業園)。因未能招徠足夠港澳青年入駐,夢工場在巡視當日要求內地產業者休假,空出辦公室,香港拉來兩車香港人充數。以博當今一笑 😂

  19. @axelord 👍👍 同感。
    被访者的政治正确,适合做李家超林郑之流,仍未到高位就准备好,党国人才儲備真多。
    回大灣区支持祖国发展至少比拿外国護照卖港卖国的假中国人好,对不?哈

  20. 先謝謝編輯與作者,不過有個建議:希望新聞都能寫明幣值。當然讀者可以自行推斷,不過畢竟橫跨二地,到底文中寫的是港幣還是人民幣呢?畢竟也算是國際媒體,註明幣值應該更清楚。

  21. “大陆这边的信息对我来说已经是足够的,不需要看国外的网站。每一个行业都有每一个行业的圈子,现在好多资料的话你不需要上网去搜,有一些微信群、微博啊,甚至抖音都可以了解到。现在有一些很好的(外国)科技白皮书,比如说区块链的白皮书,一出来大概一周左右的话,中文的翻译版就出来了,所以你就没有必要去看原文。”
    这人在搞笑嗎?

  22. 大湾区里真的能够混下去的职位是买办。
    可是,买办这职缺早已额满可能还超额聘用,现在贴出招聘的告示只是诈欺...
    (大麻合法化那个想法挺好的,但现在的体制容得下这样的创新发展出成果吗?)

  23. 文章的答案,就是能。
    不過老實說,如果中共能承認六四過犯,釋放政治犯,釋放維悟爾族人、給予宗教自由、放棄大規模監控、有人道民主的司法制度、有完善品質監控,北上發展當然可以啦。
    你問我,以上的事都不關我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怕什麼?
    怕將來有一天會發生在我身上囉。

  24. 反向大逃港走起~~不过也没必要一颗树上吊死

  25. 应为“一直未落成”。

    1. 謝謝讀者指正,錯誤已修改。

  26. 什么是最短的笑话?
    社会主义

  27. 希望會有更多此類文章

  28. 更公平的分蛋糕,和做大蛋糕.现阶段香港人选择前者,大陆人选择后者. 当然也和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 香港人对于前景感到不满,自然希望现有的利益能更加公平的分配. 但是对我来说,还是更喜欢做大蛋糕. 相对于欧洲,中美对于人民个体的统治都称不上道德,但是竞争力却大很多,是因为两者都希望做大蛋糕. 如果能踏上星空,何必还在这小小地球互相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