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正在幻滅的美國回收夢:是誰扯斷了垃圾回收的產業鏈條?

把整個國家的城市垃圾分類建立在全球化市場的基礎上,就好像在一條浮出水面的鯨魚背上建造房子。

拾荒是很多移民、無業者、尤其是其中的老年人的自發維生選擇。美國城市制造的數以億噸計的、零散街頭的廢棄物就是靠這樣的方式得到了收集和分類。

拾荒是很多移民、無業者、尤其是其中的老年人的自發維生選擇。美國城市制造的數以億噸計的、零散街頭的廢棄物就是靠這樣的方式得到了收集和分類。攝:Scott Olson/Getty Images

草茅

刊登於 2019-10-06

#環境保護#垃圾分類

今年夏天,紐約華埠的活動家陳家齡(Karlin Chan)忙於抵制市交通局的「龍哮(The Dragon's Roar)」雕塑。他將其比作「一堆堆積的錫罐」。華埠一位商人王先生(King Wong)看到雕塑設計圖也嗤笑道: 「這個雕塑是中國人需要靠撿錫罐瓶子來維持生計的意思嗎?」

這不是誇張,中國拾荒者從1990年代起,就成了紐約城的一景。他們多數都上了些年紀,一言不發地捋遍鬧市的街道,從公共垃圾桶裏收集瓶瓶罐罐,再送去回收點兑現5美分一個的押瓶費——無須技能、語言、背景調查,也沒有上下班時間和年齡限制。拾荒成了很多移民、無業者、尤其是其中的老年人的自發維生選擇。他們被稱為「食腐動物」(Scavengers),經常從骯髒的公共垃圾箱收集瓶子。其實,在紐約這樣做是違法的,投入公共垃圾箱的垃圾屬於公共財產。

在紐約城,有超過一萬名拾荒者,而在西海岸的舊金山(三藩市)、洛杉磯、西雅圖等華人聚居的城市,也有許多人以拾荒為生,並有年輕化的趨勢。他們構成了世界垃圾回收生產鏈的末端之一,美國城市制造的數以億噸計的、零散街頭的廢棄物就是靠這樣的方式得到了收集和分類。當然,拾荒者不只有中國人:拉美的無證移民、落魄的老兵、無家可歸者也在其列。

拾荒所得幾何?紐約華埠長年流傳着靠拾荒買豪宅的傳說,但實際上杯水車薪。2011年,紐約時報刊出過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位35歲的年輕拾荒者撿瓶子每週能賺400美元,相當於一年兩萬。網站 Canners.NYC 曾跟蹤採訪了七名拾荒者。其中一對墨西哥夫婦全年無休,一年可以賺到四萬美元,他們開着車幹活,免於在回收點和街道之間頻繁而緩慢地往返。而拉着小拖車的84歲的中國移民Ma,平均每月只能撿到56美元多點。而近日會說普通話的網紅「郭傑瑞」(Jerry Kowal)親身試驗,3個小時才尋獲價值1美元的廢品。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