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丘偉榮:宗教遭遇民主化,希盟時代馬來西亞伊斯蘭政治的博弈

政權輪替後的馬來西亞政治提醒我們,要扣問的不是伊斯蘭與民主制度是否可共處,而是伊斯蘭化和民主化進程如何互相牽扯和影響。

2018年5月9日,選民在吉隆坡的一個投票站外排隊。

2018年5月9日,選民在吉隆坡的一個投票站外排隊。 攝:Ulet Ifansasti/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9-09-12

#伊斯蘭政治#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去年大選第一次實現中央政權交換,在以巫統為主的執政聯盟國民陣線倒台後,一些人認為那象徵威權政治和種族政治的終結,進而高呼「新馬來西亞」的來臨。然而,這幾個月來,馬來穆斯林右翼勢力的反撲和衝擊,反映出種族和宗教政治沒有因為政權更替而退卻。在第十四屆大選,首次執政的希望聯盟贏得絕大數非馬來人票,但它所獲得的馬來人選票不到三分之一,也低於巫統和伊斯蘭黨。變天後,在一些右傾馬來穆斯林組織的支持下,巫統和伊黨不斷以種族和宗教課題攻擊希盟,喧鬧的保守輿論彷佛淹沒了進步力量的聲音;而希盟政府為了顧及馬來穆斯林的感受,在推動一些改革時停滯不前。

馬來西亞變天前後的政局發展反映了這些年來馬來政治的變與不變。變的是活躍的馬來和穆斯林黨團越來越多,它們之間的關係也一再重組和洗牌,也有更多不同的論述在交鋒。不變的是馬來政治的兩大元素,仍舊是伊斯蘭政治和馬來民族主義,兩者之間的競爭和磨合將會繼續牽引馬來西亞政局發展。伊斯蘭政治和馬來民族主義並非鐵板一塊,也不是互相排斥的。它們之間有交集也有衝突的地方,他們內部也有不同的思潮和路線爭辯。當然,馬來社會也不乏左派和自由主主義者,他們當中有不少輿論引領者,然而基層勢力卻相對薄弱。

要探析馬來西亞伊斯蘭政治當下的發展。可以從三個角度切入。一是各個穆斯林政黨,非政府組織和傳教士扮演的角色,還有他們之間的互動。二是不同伊斯蘭論述的較勁,加上電子與社交媒體的輿論交鋒,如何牽引伊斯蘭政治走向。三是各個伊斯蘭政治和馬來民族主義勢力的磨合,以及其對馬來西亞政局的影響。

馬來西亞第十四屆選舉的其中一個關鍵變化是,穆斯林選票的政治競爭已從「伊斯蘭黨對巫統」演變為「伊斯蘭黨對希望聯盟」 (尤其是誠信黨),而伊黨跟巫統的關係則是越走越近。在穆斯林傳教士和組織的支持下,伊斯蘭黨和希盟提供了不同的伊斯蘭政治願景。籠統來說,伊斯蘭黨相對排他、更為保守和趨向「馬來中心」,並注重推行更嚴厲的伊斯蘭法律。而誠信黨則相對包容,強調伊斯蘭的普世價值,並更樂於跟非穆斯林合作。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