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探索學院

駱斯航:冷戰自由主義危機,為何福山不是解方?

歷史彷彿一直在終結,但這個終結也從未確切地到來。

2002年3月11日,紐約市世貿中心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六週年之際,“光之貢品”紀念碑閃耀在自由女神像後面。

2002年3月11日,紐約市世貿中心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六週年之際,“光之貢品”紀念碑閃耀在自由女神像後面。攝:Don Murray/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9-09-11

#駱斯航#政治理論#探索學院#評論

1989年見證了太多對當代社會影響深刻的重大歷史事件。為這些事件寫下腳註的一場講座,則發生在彼時芝加哥寒風凜冽的2月。36歲的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應兩位著名保守派學者阿蘭·布魯姆(Allan Bloom)和納森·塔科夫(Nathan Tarcov)之邀,到芝加哥大學主講一場關於國際政治的講座。幾個月之後,《國家利益》雜誌以《歷史的終結?》為題刊載了這場講座的講稿。

借黑格爾之名,福山在文中宣告,人類歷史的意識形態鬥爭已經以西方自由民主的獲勝而告終。隨着冷戰大幕落下,共產主義和自由民主的對峙將不復存在。即便局部的政治鬥爭仍然可能出現,但在宏觀的歷史層面上,自由主義的民主制已不再有真正的對手,自由民主的價值會成為歷史的共識。在此之後,人類將轉向技術更新、環境保護和商品市場供需關係等細枝末節的問題。「我們已經看到了歷史的終點。」(註1)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幻滅的痛苦與勝利的滿足相互映襯的時代背景裏,「歷史終結論」是一系列冷戰自由主義頌歌中最知名也最具爭議的。它既代表了一種對政治現實的解釋,也代表了一種對可能的政治未來的判斷,更代表了一種在當時的自由派中廣為存在的願景。這份應時而生的寫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30年之後,《歷史的終結?》已有逾7000次學術引用,福山本人也已著作等身:他出版了10餘本專著,主編了至少7部論文集,在學術刊物和公開刊物上發表了難以計數的文章。包括在「歷史是否終結」這個問題上與論敵的多次直接交鋒在內,福山在1989年之後的寫作既延續了他當年做出的一些判斷,也在不斷修訂一些明顯經受不住歷史挑戰的結論。因此歷史彷彿一直在終結,但這個終結也從未確切地到來。

在福山2018年的新書《身份:對尊嚴的需求和怨恨的政治》中,這體現得尤為明顯。在這本醖釀於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新作裏,福山試圖探討以宗教身份和種族身份為代表的「身份政治」,給自由民主制帶來的挑戰及相應的應對方案。福山認為,以宗教、種族、性別、性取向等身份為基礎的政治運動都立足於具體群體的局限經驗,因此是「狹隘」的身份認同。相反,自由主義身份認同基於對平等、自由、正義等價值的追求,是「普世」的身份認同。他認為在狹隘身份認同的衝擊下,自由民主制的根基受到了衝擊。因此,自由民主制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強調「自由民族主義」(liberal nationalism),號召人們以推崇自由主義價值的方式來熱愛國家。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