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土耳其特色的經濟危機:虔誠與民粹,成功與失敗

雖然埃爾多安的許多反對者將他同「國父」凱末爾完全對立,但凱末爾建立的基本政治架構,在埃爾多安時代也同樣存在。

2018年8月29日,人們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一間貨幣兌換處兌換貨幣。

2018年8月29日,人們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一間貨幣兌換處兌換貨幣。 攝: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巴山酒 發自安卡拉

刊登於 2019-08-20

#威權政治#土耳其

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市中心的科茲萊廣場(Kizillay)旁,有一家名為「野草」的咖啡館。只是雖名為咖啡館,在去年的某個夏夜出入這裏的男女卻多偏愛大扎生啤。在館舍的牆上,貼滿了黑底白字的土耳其文。我的同伴告訴我,這些全部都是土耳其的情詩,其中一句的大意是:如果沒有愛情,生活有何意義。

儘管不是第一次到土耳其,但這些情詩情感真摯,熱情奔放,仍讓我感到驚訝,尤其是時值宗教氛圍濃厚的齋月。我們走出館舍時已近深夜,但在不遠處,幾位穿着清涼的青年男女伴着輕快的音樂跳起了頗具民族風情的舞蹈,引起眾多市民圍觀叫好。

從安卡拉駕車向南行駛約3小時,則是歷史文化名城科尼亞(Konya)。這座與安卡拉在地理上相隔僅約300公里的城市,既是《聖經》裏大洪水過後第一個出現在地面上的城鎮,也是如今土耳其宗教氛圍最濃厚、文化傾向最保守的大都市之一。在街面上,身着傳統長袍和全身罩袍(Burqa)的行人明顯增多,這與安靜的空氣共同醖釀出一種肅穆感。而街邊商店櫥窗裏展示的女性時裝,則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在保留頭巾的同時,拋棄了幾乎與身等長的寬鬆全身罩袍,使用了能夠體現女性身材的流線型,裙長也被縮短至小腿上部。

從安卡拉到科尼亞,這種反差在土耳其共和國近百年的歷史中一直存在,但卻鮮少如現在這般明顯,並呈擴大趨勢。自當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穩操土耳其權柄的16年來,這種差異已在表面的繁榮之下分化為洶湧的暗流,不斷撕裂着、困惑着土耳其社會。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