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市中心的科兹莱广场(Kizillay)旁,有一家名为“野草”的咖啡馆。只是虽名为咖啡馆,在去年的某个夏夜出入这里的男女却多偏爱大扎生啤。在馆舍的墙上,贴满了黑底白字的土耳其文。我的同伴告诉我,这些全部都是土耳其的情诗,其中一句的大意是:如果没有爱情,生活有何意义。
尽管不是第一次到土耳其,但这些情诗情感真挚,热情奔放,仍让我感到惊讶,尤其是时值宗教氛围浓厚的斋月。我们走出馆舍时已近深夜,但在不远处,几位穿着清凉的青年男女伴着轻快的音乐跳起了颇具民族风情的舞蹈,引起众多市民围观叫好。
从安卡拉驾车向南行驶约3小时,则是历史文化名城科尼亚(Konya)。这座与安卡拉在地理上相隔仅约300公里的城市,既是《圣经》里大洪水过后第一个出现在地面上的城镇,也是如今土耳其宗教氛围最浓厚、文化倾向最保守的大都市之一。在街面上,身着传统长袍和全身罩袍(Burqa)的行人明显增多,这与安静的空气共同酝酿出一种肃穆感。而街边商店橱窗里展示的女性时装,则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在保留头巾的同时,抛弃了几乎与身等长的宽松全身罩袍,使用了能够体现女性身材的流线型,裙长也被缩短至小腿上部。
从安卡拉到科尼亚,这种反差在土耳其共和国近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存在,但却鲜少如现在这般明显,并呈扩大趋势。自当今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稳操土耳其权柄的16年来,这种差异已在表面的繁荣之下分化为汹涌的暗流,不断撕裂着、困惑着土耳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