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尚有半年,但台海現在已經硝煙密佈。一周之內,兩岸分別於台海附近舉行實彈軍演,針鋒相對。事實上,台灣近期軍事上斬獲頻頻,先後有國造潛艦廠房動工,及美國出售「地上最強坦克」M1A2,期盼已久的F-16V戰機增購案也盛傳快將呈交美國國會,一時間海陸空都有新力軍。不過,近年每當美國對台軍售消息傳出,台灣當局總會被指是在「買破銅爛鐵」、「當白老鼠」。討論台灣的軍力現狀,在執拗於這是「凱子軍購」,還是能夠影響兩岸軍力平衡的「好貨」之前,應該先弄清台灣面臨怎樣的處境,討論才有著力點。
「F-16V能否擊敗殲-20?」、「99式坦克性能超過M1A2!」,我們在評價某種軍備時,常看到這種二元對立式的比較。然而這種戰棋遊戲式思維,在現實中並非勝負的絕對,因為將對方殲滅只是實現目標的手段,軍備是否堪用,主要是看它在整個軍事體系中扮演什麼角色,能否完成設定的任務。不看是否有清晰的戰略目標,單純比較武器性能並沒有意義,只會淪為口水戰。
台海問題中,台灣的戰略是什麼?
當戰略嚇阻失效,中國決心武統時,由備戰到開戰的時間會成為勝負的關鍵。
若台海爆發戰事,台灣是防守一方,表面上是被動的,但事實上,只要經過慎密的沙盤推演,想定各種可能的情况,為自己創造最有利的條件,將情勢導向對自己最有利方向,防守也能主動有為。
籌劃一個完整的防守戰略,每個國家的處境不一,但基本理念萬變不離其中,大致有三種層次:
第一層,政治外交軍事上建立優勢,嚇阻對方不敢動手; 第二層,對方意圖開戰時,拖延對方備戰的速度,增加已方備戰及求援的時間; 第三層,雙方搏鎚時,讓自己變得耐打,維持補給暢通。
若從戰役的推進來看,局勢是由第一至第三層步步升級,但從戰略角度看則恰恰相反。自己耐打會增加對方備戰難度,而當難度提升到一個點,就會形成阻嚇力。所謂止戈為武,正是如此。
有了一個完整的戰略框架,我們就有了討論各種武器的基礎。第一層的戰略嚇阻(Strategic deterrence)至關重要。台灣一直以來的戰略目標,是「防衛固守,有效嚇阻」。在蔡英文上台執政後,將「有效」改成「重層」,但大意都是一樣——藉由各種不對稱武器以小博大,讓中國的損失高得無法承受,那麼他們對開戰的態度自然要三思再三思。歷史上最有效的戰略阻嚇例子為核武。美國與蘇聯間的「互相毁滅保證」,能確保當另一方動用核武後,自己能迅速以核彈還擊,讓對方同受滅頂之災。有了這種恫嚇力,無論美蘇之間情勢多緊張,最終爭端還是回到談判桌上解決。
回到台海,由於台灣並不擁核,所以對大陸的威懾主要藉各種遠程導彈,對航空母艦、軍事基地、機場、港口、油庫等重要設施構成威脅。近日台灣軍方舉行各類精準彈藥射擊演練,試射7類共117枚各式導彈和炸彈,當中包括以F-16戰機以空射型魚叉反艦導彈,以及由船艦發射「航母殺手」雄風三型反艦導彈。另有報道指射程達600公里以上的「雄風二型E增程型」巡航導彈已經完成量產,未來將實彈試射驗證。倘若這種射程可達上海的導彈服役,即使中國軍事專家聲稱不足為懼,但也勢必迫使解放軍部署更多防空導彈,攤薄其他建軍資源,影響部署。
當戰略嚇阻失效,中國決心武統時,由備戰到開戰的時間會成為勝負的關鍵。對中國而言,速戰速決能降低美國介入的可能性,亦能減少傷亡,取得國內外輿論支持。兵貴神速,歷史上閃電戰例不少,最著名當然是二戰時德軍裝甲鐵騎橫掃歐陸,吞併捷克波蘭,打得堂堂法國6個星期便棄甲投降。回到台灣,台海雖是閃電戰的最大屏障,但受限於台海平均寬度只有180公里,並非牢不可破的天塹。再者,台灣地形缺乏縱深,「以空間換取時間」行不通,便須反其道而行,以「時間換取空間」,用一切方法獲得最多的預警時間。
陸:地表最強坦克,幫台灣爭取的是時間
M1A2的真正價值,是使得解放軍動用的資源需以幾何級數上升。
要預警對方的行動,最有效的手段是刺激解放軍擴大集結的規模,因為對手動用兵力愈多,便愈難隱藏情報。在這個層面上,M1A2所發揮的功用遠超一輛戰車的本身性能。M1A2是公認的地上最強戰車,強悍性能經過多次實戰證實。中國的戰車由最新的99式及96式形成高低搭配,雖然字面上性能先進,但在實戰中表現仍是未知數。理論上應付台灣老舊的M60及CM11戰車,較輕巧的96式已有火力及防護優勢;但在台灣的M1A2服役後,將令中國必須用最重型及先進的99式應付。《孫子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以毛澤東的語言詮釋就是「集中數倍於敵之優勢兵力」。在實戰中,總有部分坦克因維修或空襲被毁而無法作戰,一般指揮官亦不會一次投入所有部隊(美國前國防部長「瘋狗」馬蒂斯例外!),而且台灣地形亦無法容納幾百輛坦克大決戰。不過料敵從寬,當108輛M1A2全數上陣好了,則解放軍最少需要324輛99式才能形成優勢。問題是,如何將這數百輛坦克運至對岸?如何保障大規模的登陸船團不被截擊?
中國從烏克蘭購入及授權生產的野牛式登陸艇是解放軍的兩棲登陸主力,每艘能在兩個小時內運送3輛99式渡過台海。若要將300輛99式全數送到對岸,則整個登陸作戰共需100架次的登陸艇才行;而保護這個龐大船團,又要投入更多戰機和軍艦護航;更多的部隊,則意味後勤補給更加複雜。
因此M1A2的真正價值,是使得解放軍動用的資源需以幾何級數上升,而調集這些部隊不是短時間做得到,更不可能不被衛星察覺。歷史上有多個戰例是以欺暪戰術掩飾進攻前奏,二戰盟軍甚至為了混淆諾曼弟(諾曼底)登陸地點,而創造了不存在的「幽靈部隊」。提早察知情報不代表一定能正確解讀與應對,但至少引進M1A2已能為台灣創造有利的條件。
長久以來的一個謎思,是現代戰爭講求空權,地面部隊在空襲之中不堪一擊。不過美國「蘭德智庫」分析1999年科索沃戰例中指出,南斯拉夫地面部隊在經過良好偽裝、利用地型隱藏及部署野戰防空三管齊下,北約空襲成效有限,迫使擴大轟炸規模至民用目標,最後造成重大平民傷亡。現代戰爭是整個體系環環相扣,部署得當的話,坦克仍是不可或缺的主力。若沒有坦克作最後一道防線,一旦空權海權喪失,然後,便沒有然後。
美援的可能?
朝野都將希望寄託予美國介入,卻鮮有討論假若沒有援兵該如何因應。
當雙方打響第一槍,則已到殊死一搏的時候。如何擊退敵軍,除了要衡量武器的質和量,還有指揮、訓練、補給等。「台灣能撐多久」,幾乎是每任國防部長都要面對的立委質詢題目。前任防長馮世寬說台灣能撐「多於兩周」,現任嚴德發則說「時間不是問題」。估算數字從無意義,但從問題中透視出朝野都將希望寄託予美國介入,卻鮮有討論假若沒有援兵該如何因應。
我們不妨易地思考,美國以哪種方式介入最本少利大。美中直接衝突的不只是兩個擁核的超級大國對壘,勝負更將重塑世界格局,美國是否願意為台灣下這樣大的賭注?即使是親密的盟友以色列,在贖罪日戰爭面臨亡國危機,美國也沒有賭上與整個阿拉伯世界、以及幕後大佬蘇聯開戰的風險而直接介入。若然台灣希望美軍全面參戰,未免一廂情願,可是當年美國如何救了以色列一命,卻有不少啟發。
空:F-16V戰機,不是最強,但最適合台灣
美國最「方便」的介入方法,是從關島空運軍需品到台灣東岸,而前提是東岸的空中運輸線維持暢通⋯⋯台灣需要一種主力制空對海、兼職對地炸射的全能戰機。
以色列在這場戰爭初期損失慘重,彈藥庫存更一度撐不到48小時。結果在以國多番求援後,美國尼克遜總統下令「將能飛的都飛到以色列」,隨即有大量軍備以空運方式送到以色列,甚至有例子是美軍戰機甫降落,便貼上以色列五角星軍徽,由以國機師直接飛到前線。這個著名的「五分錢行動」,難度在於縱使美軍於意大利、德國、英國等都有空軍基地,卻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得罪掌控石油的阿拉伯世界而開放領空給美軍使用。最後美軍只獲葡萄牙准許使用其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基地加油補給,再循地中海上空一條狹窄的國際空域飛到特拉維夫。
若我們將「五分錢行動」的背景搬到台灣,即會發現驚人的相似。首先,是美國與另一個大國開戰機會極低;再者,美國縱使在日本、韓國、新加坡及澳洲皆有基地,但這些國家願意為美國做馬前卒的機率有多大?澳洲日前便立馬拒絕了美國在其國土部署中程導彈的要求;至於與美國唇亡齒寒的日本,沖繩基地的搬遷問題則早成多位首相的燙手山芋,即使願意配合,也勢必面對國內巨大壓力。因此,美國最「方便」的介入方法,是從關島空運軍需品到台灣東岸,而前提是東岸的空中運輸線維持暢通。
台灣東岸的主力空軍基地在花蓮,港口在蘇澳。雖然中國剛從俄羅斯接收S-400防空導彈系統,號稱雷達偵測範圍600公里,導彈射程400公里,理論上覆蓋整個台灣。可是實際上,受地球曲率及台灣中央山脈阻擋, S-400並不能偵測並攔截飛在東側山脈以下的飛機。若解放軍要封鎖東岸,最直接的方法是以彈道導彈摧毁機場與港口,其次便是從南北水路包抄,或以轟-6發射巡航導彈。在這種情境下,台灣需要一種主力制空對海、兼職對地炸射的全能戰機。F-16是台灣目前唯一能發射反艦導彈的戰機,升級成V型後的雷達提升了空戰力,靈活的機動力在山區的掩護下,可抵消對岸殲-20部分的匿蹤優勢,正好符合需求。
至於F-16V給予台灣的另一項戰略意義,是它與M1A2一樣,在美國有大量庫存品,倘若需要軍援,可以像以色列般即到即用,兼且不虞供應。相對於F-35、F-15等戰機,F-16V雖不是最強,卻是最合乎台灣需要。不過,目前66架的F-16V增購案仍未提交美國國會,最快在9月9日復會後才有進展。F-16V最終會否放行,中美貿易談判是最主要因素。台灣作為美國牽制大陸的棋子雖然可悲,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川普)反覆善變,貿易戰短期難會落幕,這步棋長下長有。萬一這宗軍購案胎死腹中,以目前台灣的142架舊款F-16正逐步升級為V型,預計2023年全數交機後戰力亦不容小觀。
海:「國艦國造」,美出售關鍵裝備,但形成戰力需時
台灣力推的「國艦國造」更加野心勃勃。
相較於陸上和空中武力,台灣力推的「國艦國造」更加野心勃勃。除了沱江級巡邏艦展開量產,國造潛艦亦已進入細部設計階段,且重要設備已獲出口許可。潛艦的隱匿特性讓它可以在南北水道的咽喉點埋伏,阻止解放軍包抄封鎖台灣東岸,而它在台海之中亦能攔截登陸船團。以目前透露的設計構型,X型尾舵有利於海床「坐底」埋伏,亦附合上述的想定。因為潛艦的匿蹤性能防不勝防,所以一直被歸類為戰略級武器,因此這是最難獲得的武器之一,說它比F-16V及M1A2更重要毫不為過。
美國曾在2001年批准出售柴電潛艦給台灣,但事實上,美國已多年沒有生產及研發柴電潛艦,因此這項軍售根本是空頭支票。另外加上當年正值台灣政黨輪替,這宗軍購案多番在立法院被阻。現在,2018年美國已答應出售台灣無法自製的關鍵「紅區」裝備,是整項計劃的強心針。不過,縱使台灣已經開始興建廠房,潛艦也已經進入細部設計工序,但目前性能的不確定性仍然太大,形成戰力亦起碼需要10年以上,對當前台灣面臨的處境有緩不濟急之感。
出色的軍事策略在於難以預測,沒有可循的劇本,只有因時/地制宜。筆者非為預測戰况勝負,而是希望藉分析台灣面對的戰略形勢及提出合理的應對選項,來評估現有的軍購是否走對了路。和平與繁榮從來都要靠雙手捍衛,歷史上從沒有一對實力懸殊的敵人,能簽訂平等互惠且可持續的和平條約。台灣的未來無論是藍是綠,對和平都不能心存僥倖。
(Maverick,自由撰稿人,閒時愛看軍事,盼望睇通世事,了解人性)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