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田方萌:「學伴」風波只是症狀,病根出在中國教育界「洋躍進」運動

以歷史上的「洋躍進」為鑑,中國不應急着做留學大國,在規模上同歐美爭多寡;而應首先發展思想學術,等到擁有一批真正的一流大學,自會有外國學生仰慕而來。

2010年9月,中國教育部發布了《留學中國計劃》,提出雄心勃勃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培養一大批知華、友華的高素質來華留學畢業生。」

2010年9月,中國教育部發布了《留學中國計劃》,提出雄心勃勃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培養一大批知華、友華的高素質來華留學畢業生。」攝:Jan Woitas/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9-07-23

#田方萌#評論

近日,網上曝光了山東大學針對留學生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和照顧措施,引發了中國大陸廣泛的輿論批評。筆者身為北京的大學老師,曾為各國留學生授課六年。在我看來,中國的留學生問題日趨嚴重,公眾的怨氣越積越多,遲早會以某種形式爆發,只是沒有料到「學伴項目」成了導火索。

十年未止留學潮

一個年輕人來到異國他鄉求學,難免人生地不熟,需要找人幫忙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筆者在香港科技大學求學時,該校每年都會接收相當數量的交換學生。科大為了幫助這些學生適應當地環境,特別組織了名為「紅龍(Red Dragon)」的雙語交流活動。為了鍛鍊英語溝通能力,我報名參加了其中一組,還教過留學生打麻將。麻將規則簡單易學,一圈下來,有的外國學生已經「和」了。通過雙語交流,大家找了樂子,練了口語,交了朋友,不亦快哉?

一個年輕人來到異國他鄉求學,難免人生地不熟,需要找人幫忙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

學伴制度也一直存在於中國校園,或是校方組織,或是自願組合。據北大中文系教授夏曉虹回憶,早在1979年,她就被校方抽調充當留學生的學伴。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書期間,我也常看到有中國學生在留學生樓的布告欄貼出海報,希望找個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作「語言學伴(language partner)」。山東大學的學伴項目若有助於中外學生彼此交流,相互學習,則不僅無可厚非,還值得提倡。可為什麼這一項目最近飽受網民詬病,甚至不乏謾罵攻擊之辭?

一是有「拉郎配」的嫌疑。我想山大校方並無意充當婚姻中介,只是為了吸引更多志願者,使用了容易讓人誤解的「促銷手段」。二是種族主義的背景。晚清以來,國人就慣以膚色為人類排序,近年來對黑人的貶低和詆譭更是愈演愈烈。由於近年非洲留學生大幅增多,他們也成為一部分網民發泄種族主義情緒的對象。三是一些批評中提到的「超國民待遇」。相對於本國學生,中國高校為留學生提供的優待其實早已存在。1990年代末我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本科,就參觀過同班留學生的兩人間宿舍,而我還住在八個人的擁擠房間。不過,那時留學生數量很少,更鮮有人拿中國政府的獎學金,這種差距尚不至引起強烈的抱怨。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