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是政治團結,還是無奈續命?歐盟人事換屆背後的深層危機

歐盟有了一個光彩照人的新團隊:親歐、半數是女性、意識形態平衡,但疑歐派的詬病又一次得到了印證……

2019年1月5日,街頭藝術家班克斯(Banksy)的一幅塗鴉。

2019年1月5日,街頭藝術家班克斯(Banksy)的一幅塗鴉。攝:Luke MacGregor/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甄希

刊登於 2019-07-17

#2019歐洲議會選舉#歐盟#極右翼

短暫的磕磕碰碰後,歐盟決定了自己的新領導人選。根據妥協方案,相當於「歐盟總理」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將由和默克爾(梅克爾)同屬中右政黨基民盟的德國現任國防部長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出任。被戲稱「歐盟總統」的歐洲理事會主席位置則給了比利時看守內閣首相——剛剛在國內遭受政治失敗的自由派明星,法語的瓦隆地區政黨「改革運動」領袖夏爾·米歇爾(Charles Michel)。長期以來代表歐盟的「統一外交政策」而在外交舞台上活躍的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一職由西班牙現任外交大臣、工人統一社會黨(PSOE)的何塞普·博雷利(Josep Borrell)擔任。最後是歐盟金融的掌舵人,掌握歐元貨幣政策,因為歐債危機而變得至關重要的歐央行行長,由前法國財政部長、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的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擔任。

於是,在布魯塞爾,每一位歐盟領袖都在慶祝屬於自己的勝利。法國總統馬克龍(馬克宏)旗開得勝,在歐盟人事布局中幾乎實現了自己的所有目的:阻止德國的第一人選、保證歐委會與歐洲理事會兩大掌舵人均會說法語、法國人成功入主歐洲央行。西班牙工人統一社會黨的新任首相,在國內政治博弈中漸居上風的桑切斯也不落下風。默克爾的陣營則保住了中右翼保守派黨團歐洲人民黨(EPP)希望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同時使得這個掌舵歐盟的要職在五十二年之後重新回到德國人手裏,而就連相對保守疑歐的東歐「維謝格拉德集團」四國也歡慶自己的勝利:他們阻止了歐盟委員會主席的熱門人選,荷蘭社會民主黨人弗蘭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蒂默曼斯在上一屆歐委會擔任第一副主席,關心法治和人權問題、頻頻威脅調查匈牙利和波蘭等「非自由國家」。

馬克龍和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同時慶祝一位歐委會主席的誕生,如果不詳查內情,一定會相信歐盟的團結達到了前無古人的程度。

馬克龍和默克爾在最後的二十四小時達成的妥協確實短期平衡了各方訴求。然而,如果放在歐盟整體的結構性危機大背景下,這次成功的妥協卻也只不過是結構性危機的體現。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