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中美貿易戰

曾國平:中美紛爭下最大輸家是香港

香港一直靠中間人的角色得以繁榮,如今卻因這角色卻成了兩面不是人的負累。

積極參與每次佔領示威行動的,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不願再聽天由命,在絕望中向權力作出激烈的抗議。

積極參與每次佔領示威行動的,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不願再聽天由命,在絕望中向權力作出激烈的抗議。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19-07-12

#香港經濟#評論#曾國平

由6月9日的大遊行,到6月12日的佔領行動,到6月16日人數更多的大遊行,加上數之不盡的其他示威集會,香港反修訂《逃犯條例》的堅持和熱情,似乎比2003年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的香港經濟表現沒有當年那般風聲鶴唳,社會上依然有此強烈的反對聲音,為甚麼?那不是對香港政府高官不滿那樣簡單,畢竟大家都知道就算換了別人,事情發展只有程度之別,本質上是不會有太大差異的。

不滿,也許源自更深層的擔憂,擔憂香港的制度向中國內地愈走愈近、跟自由民主的距離愈來愈遠,香港在國際獨特的地位不保,優勢逐漸消失。在政治陰霾的籠罩下,我們也聽到獨立關稅區、《香港關係法》等陌生字眼,有關港元被衝擊的傳聞亦不時出現,鬼影幢幢,充滿不確定性。

由始至終,從政治到經濟,香港都處於被動,面對擾攘經年的中美貿易戰,夾在中間的香港人可以做甚麼?

華為成了貿易戰的「犧牲品」,除了國家安全考慮,其領先世界的5G技術同樣重要。就算特朗普連任機會再高,貿易戰也會以某種形式的協議達成和解,但科技上的爭端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息的。
華為成了貿易戰的「犧牲品」,除了國家安全考慮,其領先世界的5G技術同樣重要。就算特朗普連任機會再高,貿易戰也會以某種形式的協議達成和解,但科技上的爭端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息的。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從短期的貿易戰到長期的科技戰

就算特朗普連任機會再高,貿易戰也會以某種形式的協議達成和解,但科技上的爭端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息的。

根據實證基礎穩固的傳統經濟學智慧,從個人到國家,專業生產可帶來可觀的利益。熟能生巧,再透過交易便能互惠互利。自由貿易是好事,只可惜遇上現實政治考慮和制度差異,利益的計算就變得複雜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成了世界工廠,以其相對低廉的勞工為美國提供源源不絕的便宜產品,美國消費者得益之餘,部分行業更受惠於來自中國的生產要素,得以擴張。只是,難以否定的是中國出口的興起損害了美國一部分本土製造業的利益。現實的困境加上政客的鼓動,中國勞工威脅美國藍領生計成了一個半真半假的熱門論述。與此同時,為了保護個別企業發展和某些維持國家穩定的理由,中國為加入世貿而許下的承諾不少落空,外資進入中國障礙重重,貿易關係難稱得上公平對等。涉及商業秘密、科技競賽以至國家安全的疑慮,就更加是敏感的問題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