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是全球產生垃圾最多的國家,年生活垃圾總量超4億噸,卻一直未能建立高效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7月1日,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個實行「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到2020年底,包括北京在內的46個重點城市也將陸續進入垃圾分類時代。
相比台灣,建立在公民社會基礎上的垃圾分類,自上而下、運動式的「上海模式」是否走得通?一邊鼓勵垃圾分類,一邊大力興建垃圾焚燒廠,透露出怎樣的執政邏輯和利益分配?在這場垃圾分類運動中,民眾還可以爭取哪些權利?端傳媒將在今、明兩天,通過上述三個角度探討上海垃圾分類及其帶來的思考。這是系列第一篇。第二篇關注了廣泛分佈在大陸的垃圾焚燒廠,請點這裏閱讀。
一場末端倒逼前端的垃圾分類運動
7月1日傍晚,趿著人字拖、左右手各拎一包垃圾的張亮(化名)走到小區門口,突然被一群小學生包圍了。他們是上海楊浦區一所小學的二年級學生,身穿寫有「上海志願者」字樣的綠色馬甲,聚攏在垃圾桶前,一邊喊著「我幫你扔垃圾!」,一邊撲向每一位手提垃圾袋的路人。站在一旁用手機拍下這一幕的家長們說,孩子們下午到居委會參加了培訓,晚上來幫助居民分類垃圾。
重點還是環保意識的培養吧。台灣在垃圾分類之後,陸續也有很多較小的環保措施,包含禁用塑膠袋、最近的禁用吸管,老實說我是不覺得有明顯的減量啦,但基本上身邊人都是支持這些政策的,也都願意多花錢或多花時間配合。我自己感覺,整個社會在環保議題的主觀配合程度上升很多,不像小時候,提到一些環保措施,很多人就哇哇叫說擾民。
但實際垃圾有沒有減量,以及後續回收真的有「回收」到嗎,還有,現在盛行環保筷環保袋環保吸管,這些產物的製造過程其實比一般塑膠製品更不環保,都還需要繼續追蹤。
分类本身就是需要花不少心思的一件事了,再把规则定的那么繁琐是否需要?如果说硬核损害机器,那之前是如何操作的?这种事情大众的参与的确是必须的,但不应该把所有责任都推开吧?
中共如果利用体制优势,推一些好事,就比如环保,效率和效果的确是民主制度很难达到的,当然也可能会出现推动过度的情况。
文中提到的台北經驗,勾起了我的高中回憶。
我自小在新北市成長(前台北縣),但高中之後在台北市求學、就業,2000年之後台北市率先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學校也嚴格執行資源回收政策,班上設有「環保股長」,就是專門幫大家整理資源回收物的幹部,我的前手是一對徹底執行資源回收的好同學,高二一整年(2000年)她們倆督促著全班將回收物丟棄前一定要洗乾淨、折好,就像文中所說,因為垃圾筒跟回收物都放在班級後方,回收物也不是每天都倒,若沒有洗乾淨,臭味、蟑螂就會亂跑,因此班上同學大多能配合。
高三換我和另一同學接手後,每個禮拜有三天,我們都會扛著回收物穿越學校操場倒回收,大家總是說,我們幫大家做環保,一定都能考上理想志願的! 也因此,看到文中提到「台灣經驗:不好好做資源回收的人就考不上大學」,忍不住笑了出來。我真的有看過別班這樣寫,畢竟高三時苦悶的聯考壓力,大家總是會找些激勵自己的正向話語,就像我的同窗總是鼓勵我的那般。
新北市在2008年才全面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但自從高三做了一整年資源回收後,我回到家看到垃圾不分類,心中總是有說不出的扭捏,因此會跟家人說,在學校,我們都會把可回收的垃圾沖洗後另外裝袋,也因此,當新北市宣布將跟上台北市腳步時,我們家並沒有什麼陣痛期,一直到現在上班了,在辦公室,鋁箔包飲料喝完後,我都會剪開小角,用清水把裡頭沖洗乾淨,再丟到資源回收桶,因為這一切都是16、17歲時就養成的習慣了。
我十分贊同郝前市長所說,「最關鍵就是環保教育」。因為在學校的身體力行,我才能把這些觀念帶回家,而我也相信以中國傾國家之力的專制體系下,或許會比台灣花更少的時間就達成同樣的效果,但我更珍惜台灣花了20多年達成的全民共識,因為那不是強迫得來,而是發自內心的公民教育。
香港的完全沒有進步。
某些读者身处快餐新闻的激流中,自己三分钟热度,不深入追踪,却以此妄加揣度别人的政策延续性,难免滑稽。
台灣下個階段環保概念應該走到:「分類只是減輕自己的罪惡感,從源減量才是王道。」
這樣看來上海垃圾分類真的會成功。雖然政府強上會讓人不悅,不過垃圾分類很大部分還是跟習慣有關。習慣就好了。問問台北準時出來丟垃圾的人,有多少個會認真跟你說是為環保的?
回想共产党建国七十年,自上而下的运动,除了残酷政治斗争,极少有能坚持下来的。我比较悲观,认为上海的垃圾分类政策,六个月左右会失败。
我玩cities:skyline,为什么点了资源回收的政策,虽然垃圾量小了,但是钱也少了?看上海模式,明明就是赚钱的生意。
身為在台灣的一個90後,對我來說垃圾分類到今天了哪裡需要那麼多長篇大論,就是純粹我不要製造後段處理者的麻煩,我也不要破壞環境,這樣單純而已。心存善念,盡力而為,哈!
回楼下雄安新区已初具规模,学习强国我还是在看的
然而香港的環保政策還停留在「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和膠袋徵費
如果說不是一黨專政的行政力量,如果在民主社會也是這樣強有力地下達並執行行政命令,效果也是一樣的。而不同點,我認為則是在一黨專政下,人民說「不」需要付出的代價要比民主社會來的大很多,以至於在中國人民會犧牲很多「自由」去做事,與政權討價還價的地方很少。
楼下某位错了,不是大陆人的原罪,是大陆体制的原罪
笑死我了,还有说一党专政的好处的,试问雄安“塔吊林立”得如何了?“学习强国”的“风尚”还在使劲地刮吗?还三五年一定做得起来,我估计也就三五个月,不是三五个月做得起来,是三五个月就歇菜啦。问题关键就在于“党的领导”,这不是好处,这是问题所在,没有“党的领导”,不一定顺风顺水;但有了“党的领导”,就一定鸡飞狗跳。
東邊日出西邊雨。怕是拆東墻補西墻!捨小家顧大家……
還真不要懷疑中國政府的行政手段,這種強制性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加上切實可行的一線執行力,即使是公民社會尚未建立,讓從小到老的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還真的是可能的,而且可能性還不小。這就是中國一黨專政的好處之一。我們不能總是看到一個威權政府的壞處,在某些地方,它也是有它的好處的,只是總體上,壞處可能大於好處。
『偶而來一下的極權式環境治理手段,是中國式的環境奢侈』不得不说确实如此……
我覺得大陸人就是「原罪」,做不做都錯
郝龍斌和許多國民黨人感覺就是滿心想要回到解嚴前,藉效率之名重拾他們的特權。
不過隨著公民意識的加強,上海總有一天能做成,這當然是肯定的,也和民主與否無關。
我觉得最后一句是故意的吧
我的观点跟郝龙斌类似,可能一开始会遇到问题,但是过个三五年应该还是能推动的。
连不随地乱丢垃圾都做不到,现在要求搞垃圾分类???是准备在每寸土地上都装上摄像头吗?
香港也很難做到家居垃圾分類及回收
沒有環保共識、也沒有相應的政策和配套
身為台灣人,並不特別覺得自己的家鄉資源回收有特別優秀,可能標準太高了?
倒是作為努力推動進步的郝最後發言留下的結語與其中隱含的價值觀,令人感到遺憾
是“里長"不是"裏長"
为什么第一张图的注解写的是“身着白色工作服”,那不是…蓝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