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人工智能自殺干預:在社交平台的樹洞裏搜尋需要救助的人

「我止不住地想哭」和「救救我」,哪一個自殺風險更高?為了救援侵犯個人隱私,是否應該?

插畫:Rosa Lee

特約撰稿人 王浠 發自北京

刊登於 2019-07-01

#AI#人工智能

「飯飯,我今天又割腕自殘了,舊傷未好添新傷。」2018年9月25日晚上21:47,肖雅在微博帳號「走飯」的評論區裏留下這句話。每次情緒失控,她都會在這個「樹洞」留言或發微博宣泄。

像往常一樣,這些談論自殘、自殺的微博只收到零星評論。肖雅微博上的2034個粉絲幾乎全是陌生網友,現實生活中的親友看不到她的抑鬱情緒,但「機器人002號」能「看」到。

7900多公里之外的荷蘭阿姆斯特丹,「機器人002號」在一台電腦中啟動。24小時內,從1335條評論中,篩選出十幾條重點關注信息,生成「樹洞監控報告」,整個過程不到1分鐘。報告中,肖雅的微博被評估為「自殺風險9級」,「樹洞行動救援團」立即開始行動。

「樹洞行動」始於2018年4月2日,由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人工智能系教授黃智生發起,通過一個智能主體(intelligentagent,又稱機器人)巡視各類社交媒體,使用其核心的知識圖譜技術(又稱語義技術)發現高風險的自殺人群,再由上百名志願者進行自殺干預。類似的項目還有2017年開始的「心理地圖PsyMap」,由中國科學院心理所計算網絡心理實驗室負責人朱廷劭發起,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方式找出有自殺意念的微博用戶,再通過私信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