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港人北上,僅僅為了工作?

離開香港去中國大陸,與移居外國有什麼分別呢?

2019年,香港。

2019年,香港。攝:林振東/端傳媒

李宗泰

刊登於 2019-06-29

#周耀輝#李宗泰#端 x SHKS#移民#香港研究

【編者按】:本文為「SHKS」(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與《端傳媒》長期合作的稿件。SHKS成立於2017年,是由全球21個國家、250多位學者組成的多學科、多院校合作的獨立研究組織,協會關注香港本地、香港與中國及亞洲的關係,涉足領域包括政治、歷史、社會及文化研究等,主要目標是促成本地與國際、學者與學子之間的對話與合作,並鼓勵概念、理論及研究方法上的創新。從2019年2月起,SHKS每月在《端傳媒》上刊出新近的研究成果。

過去十年,我們常常會聽到身土不二、強調本土身份的年輕人。與此同時,全球化使人才流動變得比以前更頻密,年輕一代似乎越來越無辦法緊守某地,必須四海為家,以尋找機會。聽起來互相矛盾的環境轉變,怎樣影響在這段期間離開香港的人呢?如果目的地是中國大陸,會否與移居外國有所分別呢?

早在2008年,香港就有文化人提出「離開香港」的主張。香港文化人梁文道於《明報》刊登〈一個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文中提及不少將個人的發展中心轉移到中國大陸的電影人、設計師以及作家。梁指這種現象是「這個市場的現實,這個社會的現實」:「中國崛起」,香港日漸邊緣化,香港文化人紛紛離開香港,接下中國大陸的創意產業工作機會。梁文道的觀察呼應著香港新聞不斷強調的一種論述:「衰落的城市要怎樣面對擁有龐大市場的強國?」

這種論調所「揭示」的道理似乎很直觀:一個城市,市場龐大意味著工作機會多,就好像能夠吸引到更多人才。然而周耀輝博士在2014-15年間尋訪了12位過去20年移居北京與上海的香港文化人,從他們的移居經歷中發現更多複雜的因素。

一直以來國際學術界圍繞「創意城市」的研究多著重於兩大政策因素:「工作機會」與「城市吸引力」。周耀輝認為這種研究至少有兩項欠缺:一,沒有把握到具體的本土性,例如中港地緣政治對「移居」的影響;二,也沒有從微觀的「創意階層」角度出發,關注人們作出移居決定時相關的其他因素。周耀輝特別提到有關中港地緣政治的複雜性:地緣政治很多時關注地理上的遠近以及相應的政治影響。但談及中港地緣政治,它還涉及中央政府與香港民間相持不下的政治立場:中國以同化策略治理香港的同時,香港人卻更多希望保留城市的獨特性。在與文化人的訪問中,他亦提出了地緣政治以外,三個與個人經歷有關的構連(articulations):性別與年齡的多元交織(the intersectional)、偶然性(the contingent)、以及迂迴(the circuitous)的移居路徑。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