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大陸 數·籠

刷臉時代:「技術可以讓政府在任何時候獲知什麼人在什麼地方」

「發現 2024 彷彿是《1984》之前,讓我們搞清楚我們希望創造怎樣的世界,什麼樣的保障是合適的,以及政府和公司使用科技的界限。」


「數·籠」是端傳媒新推出的欄目,以漫畫為主打模式,討論大數據時代相關技術的邊界。今天是第二篇,討論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和刷臉系統正在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第一篇是下載量破億的「學習強國」,到底是個什麼App(內附漫畫+視頻)?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安全和監控技術市場。據國際數據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預測,2022年中國部署在各地的視頻監控攝像頭將達到27.6億個,未來幾年,中國還將在提升跟蹤活動的技術能力上再花300億美元。另據研究公司 IHS Markit 預測,全球用於在視頻畫面中搜索面孔的服務器將有四分之三被中國購買。

這些攝像頭在維護城市安全、高效管理交通上有諸多貢獻;但另一方面,無孔不入的攝像頭也在不斷模糊隱私的邊界,並成為政府、企業等機構的監控工具。

2018年初,深圳警方上線了行人過馬路闖紅燈曝光台,闖紅燈者會被監控攝像頭抓拍,再通過人臉識別鎖定其身份,隨後,該行人「闖紅燈的醜態」、姓名和身份證號等信息便會出現在路口的電子屏幕上,予以曝光。據《南方都市報》報導,最初深圳交警僅對涉事行人的身份證號碼進行了技術處理。在網上引起強烈爭議後,才對行人的全部信息做了處理。而這樣的曝光平台並非深圳原創,在上海和山東、江蘇的一些城市,也有類似的系統被搭建起來。

同年,浙江杭州一所中學啟用「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教室裏的攝像頭每30秒掃描一次學生面部表情,完成「刷臉」考勤的同時,通過「閲讀」學生的表情來分析其上課狀態並打分。在報道《被教室天眼掃描的中學生》中,一位學生總結了得高分的技巧——表情要豐富,以及「挺直腰」。

我們的行為、思考正在被監控攝像頭改變。從刷臉考勤、刷臉取錢、刷臉領取養老保險,到不少公廁推出刷臉領取免費衛生紙……這些應用,在公眾尚未充分了解、討論其技術邊界,更沒有相關立法的情況下,迅速、通暢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

如果技術無罪,那技術的濫用有沒有罪呢?在張學友演唱會上,人臉識別系統幫助警方抓獲了逃犯和小偷;但同樣一套系統,阻止了有上訪記錄的人乘坐高鐵。

今年1月,舊金山提出一項立法申請——《停止秘密監視條例》(Stop Secret Surveillance ordinance),要求該市政府部門在使用或購買監控技術前徵求監事會的批准;並每年向監察委員會提交監視技術設備或服務的審計報告。如果獲得批准,該條例還將制定全面禁令,禁止政府部門購買或使用面部識別技術。5月14日,市參議會將舉行全體投票表決,若提案通過,舊金山會成為美國第一個禁止政府使用面部識別技術的城市。

我們希望通過下面的漫畫,和你討論人臉識別技術的邊界。正如微軟主席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所說的:

「有史以來第一次,技術可以讓政府在任何時候獲知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它可以知道你想去哪裏、你去了哪裏、你昨天在哪兒。這意味着民主社會依賴的公民的基本自由面臨深遠的分叉。在我們醒來發現 2024 彷彿是《1984》之前,讓我們搞清楚我們希望創造怎樣的世界,什麼樣的保障是合適的,以及政府和公司使用科技的界限。」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人臉識別 政府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