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獨立廿八年、兩度革命,烏克蘭還在問:我是誰?

何為烏克蘭人?在剛剛結束的烏克蘭大選中,這個問題是核心議題。在親歐或親俄以外,這個東歐「邊境之國」對自己身份的想像,還在繼續。

2013年烏克蘭的「歐洲廣場革命 Euromaidan」,竭力掙脫莫斯科與蘇聯歷史的陰影,走向象徵著經濟增長與開放民主的歐洲。隨即,莫斯科以「保護俄裔人口」為名,吞併克里米亞、介入烏東的軍事衝突。

2013年烏克蘭的「歐洲廣場革命 Euromaidan」,竭力掙脫莫斯科與蘇聯歷史的陰影,走向象徵著經濟增長與開放民主的歐洲。隨即,莫斯科以「保護俄裔人口」為名,吞併克里米亞、介入烏東的軍事衝突。攝:Brendan Hoffman/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何桂藍 發自基輔

刊登於 2019-04-01

#2019烏克蘭大選#烏克蘭#身份認同

「幾年前,在影院聽到烏克蘭語配音是件怪事:那是農村人才說的,超人、蜘蛛俠怎麼可以說烏克蘭語呢?大家會覺得滑稽。」

37歲的雅各列夫(Maksym Yakovlyev)是基輔莫希拉學院政治學助理教授。雅各列夫出生於蘇聯時代的烏克蘭東部頓內茨克地區,有著俄語姓氏、以俄語為母語,但他自稱「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授課也只用烏克蘭語。

曾經歷俄羅斯帝國、蘇聯統治數百年的烏克蘭,中、東部大部份地區盛行俄語。大城市尤其如此。烏克蘭語被視為鄉土、偏遠農村的語言。但如今,從學術界到流行文化,烏克蘭語正大舉復興。

37歲的基輔莫希拉學院政治學助理教授雅各列夫(Maksym Yakovlyev)。
37歲的基輔莫希拉學院政治學助理教授雅各列夫(Maksym Yakovlyev)。攝影:何桂藍

烏克蘭政府與民間大力推動烏克蘭語,年輕世代中,作為一種政治表態,也有越來越多以俄語為母語的人有意識地改用烏克蘭語。選擇閱聽烏克蘭語媒體的人在增加,過往只能聽到俄語配音的荷里活大片,也漸漸轉為烏克蘭語。「今時今日,大家去影院聽超級英雄講烏克蘭語,已不會覺得別扭。」雅各列夫說。

轉捩點始於2013-2014年的廣場革命。那個冬天,數以十萬計的烏克蘭人走上街頭,抗議政府擱置與歐盟簽署協議,最終逼使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流亡。烏克蘭竭力掙脫莫斯科與蘇聯歷史的陰影,走向象徵著經濟增長與開放民主的歐洲。隨即,莫斯科以「保護俄裔人口」為名,吞併克里米亞、介入烏東的軍事衝突。

烏克蘭東部,戰爭並未結束,在2019年3月31日剛剛結束的總統大選中,尋求連任的總統波羅申科祭出的口號,將語言的重要性,與正在東部和親俄武裝份子作戰的軍隊並列:「軍隊.語言.信仰」。

「語言」是否有決定國家命運的力量?在歐洲與俄羅斯兩大文明勢力的夾縫中掙扎求存的烏克蘭,身份認同左右政治風向。烏克蘭語與俄語之爭的背後,烏克蘭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正經歷深刻轉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