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進吉:從「民意儀表板」數據看韓國瑜的興起

韓國瑜赴港澳深廈參訪,再次成為兩岸輿論矚目焦點。回顧去年至今,他在網路上的「溫度」變化趨勢究竟為何?
2019年3月22日,高雄市市長韓國瑜出席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友好合作協議簽署暨高雄市經貿介紹會,並於會後回答記者提問。
台灣

在之前寫過一篇,用新聞,粉絲團與社群跟內容農場來看韓國瑜興起的原因,但這四個項目的計算方式都不一樣,不能直接做比較,最後只好用「變化量/轉折點」,自己跟自己比較出時間軸後,再一起比較,找出領先指標。

但那一篇只有用「月份」來看,且這幾個數字的量度方法都不一樣,新聞是用網站的文章數,粉絲團是用談論數,社群則是用社群聲量,政治農場看的是提及的次數,這樣不同的量級無法一起比較,而最近做出可以依粉絲團的屬性,然後看每天的文字雲變化,此時終於有一個較為有基準點的比較。

那一篇提到政治農場在八月就開始主打韓國瑜,而社群與粉絲團甚至新聞都須要遲到九月十月才興起「韓流」,因此證明粉絲團的社群經營不可能是「因子」,因為就時間軸不可能先果後因,所以才說韓國瑜是因為新聞農場與傳統媒體造神所創造出來的,不是先社群開始的。

而在將專頁儀表板延伸出更進階的民意儀表板,更可以進一步證明這現像,甚至可以做比較以及時間細分到以天為單位。

因此我們來可以看圖說故事,說出當時無法更精確看到的幾件事:

最初政治農場是主打侯友宜,而不是韓國瑜,一直到8月4日時,韓國瑜才成為主角,甚至在9月18日後,侯友宜慢慢的連配角都不是。

無論是在選舉前或是選舉後,泛綠的政治人物到現在還是不把韓國瑜當對手,即使最近因為國民黨立委黨內初選的關係,韓國瑜慢慢建立出比選前更強勢的共主關係,泛綠的人還是無動於衷。

但不一樣的在社論圈,從10月27日王金平幫韓國瑜辦三山造勢後,原本社論圈提韓國瑜是藍大於綠,變成是泛綠遠超過泛藍的現像,雖然可以知道一個是正面一個是負面,但之後泛綠的攻擊幾乎沒有小於泛藍支持的數量過。

而接下來就是重頭戲了,此時就可以依時間軸的分析來看這段 “韓國瑜興起” 的過程了,而標題旁的星級是指量級變化的重要性:

2018年6月8日(社論)北農吳音寧討論帶到韓國瑜,這是在還沒有爆發時韓國瑜唯一稍有點起色的時間區間,那時他只是個配角。

2018年8月4日(政治農場)開始聚焦韓國瑜,雖然政治農場不是沒在提韓國瑜,但一直是在侯友宜之下,數量差到三倍以上。

2018年08月14日(政治人物)新聞開始報導韓國瑜政策,與其說是政治人物,還不如說是傳統媒體新聞圈開始聚焦韓國瑜,雖然當時提出一些連社論圈都懶得打以現在角度看荒謬的議題(夢想)。

2018年09月18日(政治農場)棄守侯友宜,應該說已經有股力量知道打韓國瑜的氣勢已經起來了,就可以把侯友宜給放一旁了。

2018年9月28日(全部)陳其邁開始動員,雖然說在這個時間點,無論是社論,政治人物或政治農場都開始聚焦了(政治農場部份),但那時陳其邁若真的認真打說不定還可以贏,但相對的政治農場也提升到前所未見的量級。

2018年10月10日(粉絲團)韓國瑜前一晚館長直播爆發,我永遠記得 10月9 日那天晚上,韓國瑜與館長的直播在社群媒體撲天蓋地而來,韓國瑜的粉絲團在那天奠定地位,這是台灣政治史上很重要的一個事件。

2018年10月27日(社論/政治人物)高雄三山造勢,有了粉絲團的成功,接下來是如何擴散與造勢了,也就是要如何轉換成選票,有時還是須要傳統的線下活動才行。

2018年11月14日(粉絲團)人氣因為選舉造勢進入第二階段高峰,距離選舉只剩前10天,只有深綠的還以為陳其邁會贏,不然此時已經大勢抵定。

2019年3月15日(政治人物)泛藍政治人物因黨內初選成為共主,雖然選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這個時間序列此時產生新的變化,因為國民黨的初選,在泛藍政治人物又開始加溫,甚至超過選舉時。

上面的說明是否是真確,是可以討論與質疑,但這些數字一定是事出必有因,只是因子是真的就是那樣我也有所保留,雖然八九不離十。

但透過分成不同族群對人名,關鍵字,議題等等的時間變化與不一樣,也能讓我們想去了解其因子,更重要的是不是能夠因此突破同溫層,甚至知道政治農場與政治人物背後的動機與力量,而讓我們更看清事情的本質,才是民意儀表板的目標。

下面是圖源網址,大家可以去玩玩看:

韓國瑜、侯友宜、盧秀燕 在 政治農場 365天內談論指數
韓國瑜 在 政治人物 泛藍 vs 政治人物 泛綠 365天內談論指數
韓國瑜 在 社論 泛藍 vs 社論 泛綠 365天內談論指數
韓國瑜 在 社論 政治人物 政治農場 365天內談論指數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通篇用詞意義不明,製圖粗糙,分析結果不知所謂

  2. 請問你是第一次看政治新聞?
    第一次聽見「內容農場」
    第一次聽聞「泛藍泛綠」
    並不是專業學科的學術用語,
    也不是用自然語言在專業範圍內特定的定義。
    事到如今,雖然提問是一個正常的行為,但是對於基於社會廣泛流傳並關注的人為概括的概念來提問,實在有點糟糕。

  3. 想請教本分析中,內容農場的定義為何?泛藍與泛綠的的選入標準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