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是端傳媒2016年5月16日發表的歷史學家馬若德專訪。這位文革研究權威仔細闡述了對毛澤東與文革的關係、文革對中國的影響、中共執政合法性與港台問題。2019年2月10日,馬若德以88歲高齡去世。端傳媒重刊此文,以資紀念。
哈佛大學教授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大陸常用音譯麥克法夸爾)是海外文革研究的翹楚,也長期從事中共高層政治研究,其《文化大革命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三部曲,及他與瑞典學者沈邁克(Michael Schoenhals)合著的《毛澤東最後的革命》(Mao’s Last Revolution),均位列西方學術界研究文革的權威著作。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出版時間(中文三卷全譯本):2012年10月
出版社:新世紀出版社
類型:中國歷史、中國政治、東亞研究

數十年來,馬若德的文革研究並不僅限於1966到1976的十年,他從文革以前的諸多重大事件、政治運動對於中國領導人思想與行動的影響,試圖判斷「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為什麼決心將他努力創造的政權摧毀,並重建另一個政權,探討毛澤東是否負有文革「原罪」,反思文革對中國政治、社會造成的影響。
在馬若德的研究中浮現的毛澤東,信仰「變化」、英雄主義、視自己為革命領袖、視中國為革命中心,但早期,他還是一名「可以團結同僚的仁慈的獨裁者」,後來是什麼讓他決心發動「全國全面內戰」,並將數十年的「革命老同志」逐個送上批鬥場?這樣做純粹是為了「剷除異己」嗎?
文革十年當稱「浩劫」,但馬若德指出,「浩劫」導致「物極必反」,激發「好」的一面,對「後三十年」的中國發展影響深遠,這又要如何理解?對於我們在文革爆發五十週年的今天,回望歷史、思考當下、前瞻未來,有何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