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黎恩灝﹕新移民再成醫療問題靶心,香港移民政治如何參考歐美民粹主義?

為政者如繼續走舊路應對民眾的不滿,只會帶來更大的社會矛盾,也令民眾愈來愈討厭政治和在朝在野的政治精英。

公立醫院急症室的等候病人。

公立醫院急症室的等候病人。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19-02-13

#黎恩灝#評論

【編按】:年前,香港的流感季再度來臨,公立醫院病患急增,醫護人員也壓力爆煲(爆表)。2月11日,端傳媒曾轉載原刊於《明報》的一篇文章,從香港自身醫療系統角度分析其中的結構性、制度性困境。今日端傳媒再轉載一文, 是從理論層面分析,為何「新移民」往往成為醫療矛盾中的靶心所在。須強調的是,造成本土與外來人口的矛盾,事涉民眾,也涉施政者。

本文原刊於《明報》2月4日版,端傳媒獲作者授權轉載。現標題為端傳媒重擬,《明報》原標題為「歐美民粹主義與香港的移民政治」,內文小標題亦為《明報》編輯所加。

香港公營醫院爆滿和人手不足的長期問題,成為近日輿論焦點。有醫生明言,若不叫停持單程證來港的內地移民,只會大增公營醫院負荷。一方面,醫護界強調醫者一視同仁,提出單程證問題並非鼓勵歧視內地移民;另一邊廂,有民間團體發起聯署並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減少單程證來港人士數量,紓解香港醫療和資源壓力。

中國內地來港移民的爭議,已持續了20年。支持和反對內地移民來港的香港市民,分歧不僅在於移民政策配套,也在文化身分認同和意識形態分野。支持內地移民權益者,往往被譏諷為「大愛左膠」;反對移民來港者,則不時被冠上「右翼民粹」的標籤。

國族民粹主義大行其道的4個因素

這4個因素,造就了一批民眾——自認在政治上毫無話語權、感到移民潮衝擊主流族群而威脅國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滿新自由主義經濟制度加劇剝削與不平等,更無法繼續認同長期支持的傳統政黨和政治領袖。

關於自由左翼和民粹右翼的論爭,在近年學術界相當蓬勃。幾個月前,兩位學者Roger Eatwell和Matthew Goodwin便撰寫了一本入門讀物《國族民粹主義:反抗自由民主》,以歐洲右翼政黨崛起、英國脫歐公投和美國特朗普上台為例,解說以國家利益和文化為先的國族民粹主義為何興起、如何發展。

兩位作者認為,國族民粹主義不止是因為嘩眾取寵的政治領袖得以大行其道,而是有更深的4個結構因素:第一是來自民眾對朝野政客和現有政治制度的不信任(distrust);第二,來自民眾焦慮外來移民會改變國族結構穩定性,繼而摧毁國民經歷史建構的身分認同以至生活方式(destruction);第三是經濟全球化造成的收入財富不平等,令民眾飽受剝削(deprivation) ;第四是民眾與傳統政黨愈加疏離,政黨和民眾的連結逐步消散(de-alignment)。這4個因素,造就了一批民眾——自認在政治上毫無話語權、感到移民潮衝擊主流族群而威脅國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滿新自由主義經濟制度加劇剝削與不平等,更無法繼續認同長期支持的傳統政黨和政治領袖。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