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霧霾又回來了!」 環保和GDP之間,到底該如何選擇?

投入生產,便是「治霾不力」;保衞空氣,卻是財政收入低迷。

2018年冬季被勒令關停的工廠復工兩個月後,京津冀便重新經歷了秋冬以來最嚴重的大氣污染,北京、石家莊、保定等13個城市空氣質量一度重回重污染水平。

2018年冬季被勒令關停的工廠復工兩個月後,京津冀便重新經歷了秋冬以來最嚴重的大氣污染,北京、石家莊、保定等13個城市空氣質量一度重回重污染水平。攝:AFP/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秦寬 發自北京、河北省

刊登於 2019-01-30

#空氣污染#中國大陸

梁建(化名)是看着自己工作過六年的京都油漆廠被強制關閉的。那是2016年,「上面」突然下通知,廠址離居民區太近,要限期搬遷。環保局的執法人員也來了——他們拿着五公分厚的環評材料,指工廠的排風設施「過時陳舊」,「必須馬上更新換代」。而就在一年前,應消防局要求配好的100多個滅火器,突然也不達標了。

後來的事情令梁建驚訝——這家在當地立足了30多年、「手續最多、最全」、曾被評為「河北科技型企業」的油漆廠,在短短三年內被連續褫奪了環評、安全生產、消防等多個證件,成為一家「無證經營」的企業,最終在2016年春天被取締。「讓你(變成)非法的速度真的太快了。」他今年40歲,河北省保定人,頂着一頭茂密黑髮,每聊幾句,都發出低沉的乾咳。

那時梁建才發現,籠罩在城市上空的霧霾,決定着一間工廠的命運。

京都油漆廠位於河北省徐水縣,和附近許多中小工廠一樣,興起於市場浪潮席來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過去二、三十年裏,它們供養着首都北京和直轄市天津兩個巨型都市,亦在河北當地形成產業聚集,構成了華北經濟的一環。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