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作品出去、錢進來,藝術發大財——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能滿足所有幻想嗎?

台灣藝術圈「悶」了許久,需要新的刺激、新的人。然而,在此之前,我們最好對這場遊戲的陷阱要瞭如指掌。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攝:陳焯煇/端傳媒

陳晞

刊登於 2019-01-30

#陳晞#評論

每一個藝博會的登場,都是一場媒體、主辦者、各大藏家、畫廊主與藝術經理人的「盛事」。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下稱Taipei Dangdai)也是如此。不過,這場台灣藝術史上首屆由外來資本組織起來的藝術博覽會,對台灣本地的藝術界來說,更像是藉助國際化的力量來進行自我改革。

就像在日本近代史中的「黑船來航」事件——江戶幕府迫於外來兵力的威脅,簽訂《神奈川條約》並結束鎖國——在中美貿易戰交纏不下、中國經濟發展減速與台灣藝術品所得税調降的時刻,Taipei Dangdai 這艘黑船攜帶著國際超級畫廊、作品以及藏家,到臨此地。就看台灣藝術界是否也能向當年藉機走向明治維新的日本一樣,啟動一場對自我的突破。

然而,在此之前,我們最好對這場遊戲的陷阱要瞭如指掌:「國際化」並不是一劑萬能藥,「國際化」帶來的名聲也不能掩蓋其中存在的問題。事實上,舉辦這種藝博會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畢竟就在 Taipei Dangdai 舉辦前,新加坡藝術博覽會(Art Stage)才因為主辦方「巴塞爾藝博會」的母公司MCH Group出現虧損、決定不再提供支持,而被臨時腰斬。

台灣藝術圈「悶」了許久,需要新的刺激、新的人。被媒體稱為「藝博之父」的 Taipei Dangdai 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也曾擔任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以及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總監,並幫助 Taipei Dangdai 拿到了瑞士銀行(UBS)的三年贊助:這和 Art HK 變身為 Art Basel HK 的路徑如出一轍(註1)。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