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楊路:任正非不支持自主創新,「什麼都要自己做」的中國產業政策有何問題?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一度風光無限的「中國製造2025」在中國的官方宣傳中突然銷聲匿跡,中國的產業政策到底有什麼問題?美國為什麼那麼反對中國的產業政策?

2018年11月29日,上海一個國際機械設備博覽會上,參觀者在印有「中國製造2025」字樣的設備生產企業前路過。

2018年11月29日,上海一個國際機械設備博覽會上,參觀者在印有「中國製造2025」字樣的設備生產企業前路過。攝:Imagine China

刊登於 2019-01-24

#中國產業#楊路#評論#中國大陸

週二(22日),加拿大媒體指美國正式向加拿大提出引渡孟晚舟;而就在上週,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4天內接受3家內地及海外媒體採訪,公開談及華為事件。在採訪中,任正非公開表示自己「不支持自主創新這個詞」,並且用直白的語言指出,一味追求國產化沒有意義(「什麼都要自己做,除了農民,其他人不應該有這種想法」)。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通訊科技企業,華為在中美貿易戰以來一直處於風口浪尖,從產品不斷被禁,到CFO被捕,再到被美國司法部起訴,劇情跌宕起伏。任正非此番表態主要還是向美國示好、和中國的官方產業政策拉開一點距離;但其對「自主創新」,這個中國自胡錦濤時代就開始採用的產業政策目標的正面否定,還是稍稍令人有一些意外。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一度風光無限的「中國製造2025」在中國的官方宣傳中突然銷聲匿跡,不少中國國內媒體收到禁令,不準再使用「中國製造2025」的表述。政府最高級別科技規劃會議也全然不提「中國製造2025」,顯然不是巧合。

但這當然並不意味着「中國製造2025」就已經取消了。作為一項關鍵產業政策,「中國製造2025」牽涉到一大批政府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制定產業技術標準,發改委負責審批投資,財政部負責提供補貼,地方政府提供配套政策,此外還有行業協會和央企國企負責建立示範項目,大量的資金已經投入,大量的企業已經在運營,中國的產業政策如同已經啟動向前的列車,要停下來也不是那麼容易。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