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區諾軒:香港應該如何重組民主碎片?

有些工作明知要合作,卻放任各自為政,是沒有承擔的表現。合作,是需要超越板塊政治的。

2018年12月12日,59名民主黨黨員宣布退黨,當中包括將軍澳民生關注組主席柯耀林、與沙田區議員丁仕元和大埔區議員區鎮樺等。

2018年12月12日,59名民主黨黨員宣布退黨,當中包括將軍澳民生關注組主席柯耀林、與沙田區議員丁仕元和大埔區議員區鎮樺等。圖:端傳媒

刊登於 2019-01-09

#區諾軒#香港民主運動#評論

香港民主黨作為本地反對力量發軔之始,早前59名成員宣布退黨, 集體宣告退黨理由是與黨內成員林卓廷不和。

退黨自立,對於民主黨來說,本也不是新鮮事。只是環顧幾次退黨潮,多是本著立場相異而分手——少壯派堅守最低工資立場離開(編注:1999年,民主黨內兩派人馬就是否將「訂立最低工資」納入區議會選舉政綱而展開激烈辯論,最終方案遭否決,支持方案的「少壯派」元氣大傷,核心成員陸續退黨),改革派不同意通過政改方案離隊(編注:2010年,民主黨「少壯派」部分人士因不滿黨內政改方案立場而退黨,前後約有30人,並另組政黨「新民主同盟」)——但今回與其說是立場迥異,不如說是人事糾紛,兩幫人多年不和終於分手。筆者不是不理解,理解是一件事;但站在整體政治形勢而言,此次退黨理由連政治立場差異都說不上,不見得是好事。

環顧香港政治,合久必分,但分久未必必合。有心讀者便明白,民主派分裂除了與成員個人感到不爽有關,亦屬環境使然:長年的爭取欠缺進展,產生策略分歧,比例代表制選舉也鼓勵政治區分而非整合。民主陣營碎片化怎會是新鮮事呢?這些年因民主黨分裂而催生多少新生政團,乃至於此次退黨大潮,傳媒也不見得關心。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但是,民主派碎片化的結果是,換屆選舉不見得取得最有效益的成績,而補選帶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糾紛、敗北。面對接踵而來的多場選舉,新界東補選、區議會和立法會改選,各民主板塊還有多大條件聚合力量,來與共產黨代理人一戰?不扭轉此種不斷碎片化的情況,香港議會生態難以改變,香港的民主運動也將不會找到出路。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