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雄安手記

雄安手記:被「失語」的白洋淀漁民和他們的600萬斤魚

他們把「雄安新區」叫作「雄安災區」。

這輛卡車會把3000多斤「愛心魚」運往北京。

這輛卡車會把3000多斤「愛心魚」運往北京。攝:ZuoZuo/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張大秋 發自河北雄安

刊登於 2018-12-06

#雄安手記

編者按:2017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區成立。這一由習近平「親自決策、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歷史性工程,被外界視為「中國夢」的模範之城。臨近北京和天津、在開發上近乎一張白紙的雄縣、安新和容城三縣,承載了習氏對於中國「大城市病」的解決之道,也滿足着人們對於未來城市的想像——綠色宜居、創新驅動、協調發展、開放先驅。

這一被冠以「千年大計」的國家級新區,在過去一年多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習近平自上而下的造城之夢,在執行過程中會否遭遇層層阻力?身居其中的普通人,生活又如何被種種政策所重塑?端傳媒記者多次走訪雄安,以一系列手記,記錄下這場變革中的故事。本文是「雄安手記」的第五篇。

兩台抽水泵不眠不休運轉了一個多月後,張德利家的魚塘終於露出數條狹長的灘塗,像浮在水面的跑道。曾經的水上廁所被驟降的水位線暴露,堆填著人類生活的印記。遠處,細腳伶仃的白色水鳥正用長嘴啄食淺灘裏來不及長大的魚苗——清除魚塘的通知,來得太突然了。

9月中,雄安新區安新縣發佈「禁漁令」:為改善水質、修復生態,全面禁止在白洋淀水域養殖水產。禁令要求漁民於10月31日之前清除所有水產和養殖設施。這項浩大工程涉及707個養殖場、約4500人和8.24萬畝水面——約等於七個日月潭。首當其衝的問題是,養在這些水域的、超過600萬斤魚該怎麼處理?

「魚販子叫都叫不來。」56歲的漁民張德利說。我到安新縣圈頭鄉探訪,正好碰到他「出魚」(賣魚)。「禁漁令」發佈後,700馀個養殖場集體「甩賣」魚蟹,導致市場嚴重飽和,價格驟跌。張德利的老婆張為表說,今天能出魚,是托關係請來在保定做魚販的遠房親戚。保定市距離安新縣約160公里,被劃入雄安新區的容城、安新、雄縣都曾屬保定轄區。

張德利從村裏僱了兩名幫手,早上六點開工,電魚,待被電暈的魚浮上水面,再撈起,集中到一個由漁網圈出的長方形淺池裏。這時,一條白鰱跳出網、扎進魚塘不見了。「沒事兒,肉爛在鍋裏(比喻雖有損失,但東西仍是自己的)。」張為表笑道,停了一下,又說,「不對,現在鍋不是你的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