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馮夢哲:死亡陰影、懲罰隱喻和道德審判——從基因編輯嬰兒看愛滋污名

賀建奎的解釋蒼白甚至道貌岸然,但他某程度上點出了一個現實:中國的愛滋病感染者們正在面對「相同的命運」,造成這個命運的不是醫療技術的限制,而是誤解和歧視。

一名實驗室技師正進行試管嬰兒培育與基因檢測。

一名實驗室技師正進行試管嬰兒培育與基因檢測。攝:Imagine China

刊登於 2018-12-05

#馮夢哲#愛滋病#基因編輯#評論

編按: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30週年,適逢11月底中國大陸剛爆發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愛滋病」這一詞彙,以「通過基因編輯被完全免疫」的姿態,成為此一事件中除「賀建奎」、「基因編輯」之外的第三個關鍵詞。儘管在此風波中,「倫理」最為人樂道、怒罵,但從人們對愛滋病患者、愛滋病病毒攜帶者的孩子的部分評價中,仍可見社會大眾對此疾病的誤解甚深。在「世界愛滋病日」推廣30週年之際,我們能藉此風波再一次深刻地反思自我、認識愛滋病嗎?

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風波,無疑是近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愛滋病」(又名「艾滋病」)這個歷來被附上諸多隱喻的疾病,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與學術討論緊扣的姿態,高調地進入公眾視野。

連續數天的大型科普後,一個事實終於得以被更多人知曉——經過抗病毒藥物治療,病毒載量達到不可檢測水平,加上阻斷措施,HIV陽性的父親和HIV陰性的母親100%能夠生育出HIV陰性的下一代。可是在定製嬰兒消息剛傳出時,一些網民的首要疑問還是「有愛滋為什麼還要孩子」——這與後來不少人提出的「基因編輯嬰兒長大後不應生育」的說法,如出一轍地展示了人類的傲慢和恐懼。

賀建奎這樣回應對手術必要性的質疑:基因手術可保護他們(指感染者家庭)的孩子「免受相同的命運」,即免受因感染者身份受到歧視的命運,包括「僱主可能在員工感染HIV後解僱他們,醫生拒絕治療」等(諷刺的是,這對嬰兒似乎終歸避不過被當成異類的命運了)。

儘管在手術潛在風險和倫理問題下,賀建奎的解釋顯得蒼白甚至道貌岸然,但他某程度上點出了一個現實:中國的愛滋病感染者們正在面對「相同的命運」,造成這個命運的不是醫療技術的限制,而是誤解和歧視。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