綑綁台灣地方選舉的反同性婚姻公投,11月25日在台灣通過。在台灣被戲稱為「盟盟」們的基督教會,是其中主力,且一舉拿下700多萬票,直逼馬英九總統巔峰時期的總得票數。但是,台灣泛基督徒人口比例不超過7%,教會如何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號稱「不是宗教團體、只是熱心公民」的盟盟們,在整個公投過程中是如何動員、並收穫這麼多票數的?本文試著從反同教會背後的思想根源、信念以及歷史發展入手,希望讓非教徒的一般大眾理解他們如何掌握到社會關鍵位置和資源,發揮不成比例的影響力。
從2013年起,護家運動中兩個關鍵因素逐漸浮上枱面:一是來自美國右派基要主義教會,向社會傳輸各種反同的論述與偽科學,並提供資金與經驗指導。另一個則是主導護家運動的,均為政治上親中的教會組織,甚至試圖學習美國右翼教會影響共和黨與大選的經驗,進一步影響台灣的政局。
前陣子報導者在《金錢輿論》的專題報導中,已發現政黨或政府均可透過防火牆或外圍組織,委託民間行銷公司進行網路及社會輿論風向的操作,接受委託的公司不一定完全知曉資金來源或背後真正的客戶是誰,而這個模式已擴散到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