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降級,用來形容購買力下降、不買或少買貴價貨的消費行為。在中國大陸經濟下行、房價房租暴漲、中美貿易戰升級、焦慮情緒愈盛等背景下,消費降級一詞最早在2018年5月被媒體拋出,與前幾年盛行的消費升級相對立,隨即引發了人們的熱切討論。這個話題的熱度從盛夏延續至初秋,中外媒體、消費品牌與企業、市場觀察者競相加入,試圖辨明中國人的財富與心態在這個轉折時代的真實面目。
《紐約時報》在2018年8月末的一篇報導裏,把中國的消費降級描述為:「不吃牛油果。騎車而不是打車。喝啤酒,不喝雞尾酒——而且還不要精釀啤酒。點中杯奶茶,不點大杯。放棄健身房,像大媽那樣去跳廣場舞。一些人開玩笑說要用吃肉替代豆腐,因為美國關税已經讓進口大豆變得更加昂貴。」
細究的話,僅以這些現象就得出消費降級的結論多少有些片面。譬如,有多少人從過去的大杯奶茶換到中杯奶茶?統計數據並不明確。即便有數字佐證,另一個未被提及的原因很可能是中國消費者日益增強的健康意識——無論是傳統的粉冲奶茶還是新式的現泡茶飲,都可能含有大量的糖分和卡路里。
不過,低價商品的銷售數字確實上漲了。從拼多多的走紅,到榨菜、速食麵的熱銷,均被視作消費降級的有力證據——經濟環境下行,人們對廉價商品的需求上升。
根據8月底中國內地方便麵第一品牌康師傅集團的半年報,由於方便麵與飲品業務增長,淨利潤達13.06億元,同比大漲86.59%。更早前,在方便麵市場排名第二的統一集團也發布了今年的半年度財報,淨利7.14億元,同比增長25.4%。
號稱「榨菜第一股」的涪陵榨菜,業績也在加速增長。它的股價從去年6月最低價9.93元,在一年之內漲了200%。
以低價拼團為主要模式、山寨問題纏身、被調侃為「消費降級代表」的網購平台拼多多,在今年7月26日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另一個從LOGO設計就逃脱不了山寨嫌疑的中國連鎖雜貨品牌名創優品,在2018年9月的最後一天,宣布加入騰訊陣營——出於戰略考慮,騰訊和高瓴資本對這家「十元店」(其貨品的售價大都是10元人民幣,下同)共同投資了10億元。而在它成立4年的時間內,就已經開店2600多家。
降級降得如此紅火,究竟是人們從之前的狂熱購物中冷靜下來、轉向理性消費,還是錢包朝不保夕、決定「共克時艱」?
降級?我只是發現了更大的成就感
馬曉路確實發現自己在這一年裏,明顯地「消費降級」了。
在中國內地剛剛過去的這個「十一」國慶長假,在杭州擔任小學教師的她低調地舉辦了婚禮,婚鞋是從淘寶上買的,僅300多元。
而三年前她為好友的婚禮當伴娘,在杭州最老牌的商場裏,花了2000多元買了一雙新鞋。
最近,她的護膚品也從過去一兩千元的歐美大牌水準,一下子降級到200元的「低慾望品牌」MUJI。還有服裝的預算。今年初夏,馬曉路反季購買了兩件毛呢大衣,當時打折力度很大,原價2折,她一下子省了3000多元。
而自從發現名為「花卉大世界」的批發市場,馬曉路就再也不去鮮花店了。批發市場裏兩三百元可以買一堆鮮花綠植,為什麼要去動輒一盆花就好幾十元的鮮花店讓零售商賺差價?
朋友聚會,如果沒有其他社交項目,她總會邀請大家在家吃火鍋,方便又實惠。
馬曉路主動「降級」,並非為了其他投資理財計劃,也非收入減少。事實上,她算是「房地產既得利益者」。在2016年杭州因舉辦G20峰會被吹捧為「新一線城市」、房價瘋漲之前,她早早買下一套一居室,現在月供佔月收入不足十分之一,房貸穩定,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反而可以安心消費。
「買便宜貨不是降級,只是找到性價比高的東西更有成就感。」馬曉路說。
三年前她比新娘還興奮、下血本買的那雙皮鞋,並不舒適;而無意間試用了MUJI保濕水和潤膚乳,發現效果並不比大牌護膚品差多少,便果斷背棄了「只買貴的」消費信條。
馬曉路說,從大學校園走向社會的頭幾年裏,「自己賺錢自己花」的感覺太好了,毫無拘束地釋放了壓抑多年的消費慾,只想買貴的東西,出門一定吃網紅店。
在她心急火燎用一切方式證明自己「買得起」的時候,正是中國大肆鼓吹「消費升級」的那幾年。2009年,當時還是淘寶網首席運營官、現在即將從馬雲手裏接過權杖成為阿里巴巴第二代掌門人的張勇,在那一年親手締造了淘寶的第一場「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在幾年內很快蔓延至其它網購平台,又從線上電商延伸到線下零售實體店。其後,除了清明節不能鼓吹「買買買」,中國所有的傳統節假日和西方節日都是一場購物狂歡。此外,商家又在「816」、「618」、「520」等日期巧立名目,通過各種數字諧音、寓意,刺激消費者的購物慾望。有一家電商平台甚至在2014年成立的第一年裏,平均每三天搞一次大型促銷。
從2002至2011年的10年內,中國GDP保持每年增長超過9%、一度達到14.2%的高速發展,「韜光養晦」了多年的中國人錢包鼓起來了,和馬曉路一樣,在血拼、海淘、出國旅遊的路上,「報復性」地自由翱翔。
雖然從2012年開始GDP增速放緩,經濟進入「新常態」,但消費勢頭仍有很長一段緩衝,「買買買」的勁頭持續上升。多年前中國內地有個段子,描述有一天成了有錢人該怎麼花錢。「等咱有了錢,天天做SPA,水晶磨皮做兩回,磨面皮一回,磨腳皮一回;等咱有了錢,就買高檔車,一次買兩輛,前面開一輛,後面拖一輛……」
在這個價值觀相對單一的國家,經濟能力(約等於消費能力),是大多數人能夠證明自己的「成功」的最主要方式。
因此,當浮華褪去,馬曉路現在的降級,她覺得只不過是「過了那股勁兒」。不再執着於證明些什麼的時候,她在夏日裏拎着兩件毛呢大衣走在街頭,也便絲毫不介意路人的眼光。
沒有降級,只有分級
消費領域的意見領袖老搖認為,馬曉路的故事,叫做「消費分級」。
天津人老搖和妻子共同經營着一個有關生活方式的微信公眾號,三年前當公眾號的經營模式尚處於紅利期的時候,他果斷離開國有企業單位,成為一名自媒體人。觀察和推廣吃喝玩樂,收廣告費,是他的日常工作。
為了把吃喝玩樂做成一項偉大事業,老搖和妻子常常飛赴上海、東京等地了解最前沿的消費趨勢,並且積極參與各種新鮮、高端的社交圈子,每個月在社交上的投入就佔了他們可支配收入的六成左右。白天去咖啡館,晚上去精釀啤酒吧,是他的生活常態。
談及「消費降級」,老搖認為大多數消費者只是像馬曉路一樣,從盲目消費變成了理性消費。比如,前幾年不少人去健身房一下子就辦年卡,還辦了好幾家,現在越來越多的是在家附近找一家健身房辦一張小面額的月卡。
另一個比較相似的例子是孩子的英語教育。他5歲的孩子上英語培訓班,以前去大名鼎鼎的英語連鎖培訓機構「華爾街英語」,一下子得買一年的課程,花費至少兩、三萬元;現在他把孩子送到一個朋友推薦的外籍教師工作室,一個學習週期為兩三個月,學費大約3000多元。類似的外教工作室越來越流行,採用營銷方式基本是「微商」型的人際傳播,靠熟人營銷,卻更得到家長的信任。老搖覺得,外教有時間和家長耐心交流,提供精準教學,比流水線的教育質量更好。
如果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健身房和英語培訓的費用是降下來了,「但這是消費降級嗎?」老搖說:「這是消費升級。」
對「消費分級」這個概念,漢富金融研究院和復旦大學證券研究所在2018年6月發布的《「新二代」消費觀念白皮書》有一個解釋,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精品,願意為建立在產品本身價值之上的品牌溢價和情感價值買單;另一方面,三線以下城市有很多居民追求低價產品,高性價比產品則在一二線城市有較大市場。
漢富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匡冀南分析,社會消費觀念的升級,在中國23-40歲、人均可支配投資的資產高於100萬元的未來超高淨值人群中的體現尤為明顯。他們已經拋棄過去的「貴即好」的消費理念,所謂升級並不是追求高價的品質和個性化消費,而是逐漸強調有調性以及創新型的產品,呈現出消費分級的趨勢。
相比上一代富裕階層在消費上傾向於教育、購房等消費支出模式,這一人群對線上教育、電競娛樂、時尚、黑科技等新消費形式和品牌接受度更高。
的確,近幾年,老搖的妻子買包,逐漸從名牌走向較為小眾的設計師品牌,而價格絲毫未減。老搖最近的一次消費,是給B站(嗶哩嗶哩bilibili,影視網站,2018年3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充值會員費。他笑着說:「說來也慚愧,30多歲的人了,就喜歡這些(動漫),為了看最新的動漫劇,就給B站充值了,別的網站看不到,也懶得去找資源。這要是在以前怎麼可能啊,以前看美劇可以等一季都結束了慢慢找資源,絕對不會花一分錢。」
而他家的浴室裏,最近添置了目前內地最新流行的高端吹風機——戴森,這是一個英國吸塵器品牌,但它在中國最熱門的產品是定價超過3000元的吹風機。今年通過在中國一二線城市轟炸式的線下營銷和集中開店,這種吹風機不僅在中國市場存活了下來,還蔓延開去,成為中產人群的新寵。
老搖也觀察到,天津這個消費市場相對低迷的直轄市,在近兩年內,消費慾望也被一點點激活。大家願意在餐廳門口排隊吃一頓飯了,代表着小資生活的咖啡館越來越多。
聽起來,似乎「消費降級」這個話題只是「一小撮人」的譁眾取寵?
被引爆的危機感
一些反駁「消費降級」的評論文章稱,這是一個被誤傳的焦慮。但是, 「降級還沒來,但是潛在的。」老搖坦言。
趨勢可能被誤傳,但焦慮是真實存在的。他認為,目前的經濟形勢引爆了大家的危機感,才會熱衷於討論這個在他看來尚未大規模出現的幻象。
熬了這麼多年終於消費升級了,走出國門也讓人「伺候」了一回,才得意了沒幾年,誰願意面對消費降級呢?
而就在內地的「十一」國慶長假第四天,美國副總統彭斯在演講中對中國的一通指摘,為堵在高速公路上、在熱門景區排長隊的中國遊客,增添了等待中的一點談資,同時也在心理上蒙了一層薄薄的陰雲。
在目前這樣一個兩國關係極為敏感的時期,人們切實關心着美國當局對中國的表態,也對可能對生活品質造成的影響極為敏感。
自從今年中美貿易戰爆發,美國已經對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施加關税,並且威脅未來可能徵收更多的關税,數字可能會大幅度增加一倍以上。
彭斯在演講中表示,這些行動對中國已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今年前9個月下跌了25%,他把這一現象歸因於美國政府對北京的貿易抵制。
而中國在7月和8月先後公布的兩份報復清單中,對中國消費者影響比較直接的是美國的大豆,附帶着使得中國豬肉價格水漲船高,但除此之外,多數美國農產品與食品都並非必需品,中國消費者不至於出現大規模「買不起」的狀況。然而相關利益鏈條上的中國企業倒閉,有可能產生大規模失業。
除了來自美國的外患,中國經濟的內憂也不少。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今年8月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仍處於轉軌換檔的下行通道中,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等外部不利因素加大,中國要做好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GDP增速甚至會破6%的長期準備。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向松祚最近的《七問中國經濟》中說道,浙江、江蘇、重慶等等多個地方的經濟數據令人擔憂。即使是官方經濟數據,也無法掩蓋經濟大幅放緩的事實——1月至8月,廣東消費增速只有4.4%,浙江只有3.5%,江蘇只有1.1%。
1-8月份的宏觀數據顯示,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只有5.3%,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同比在9.3%,均創歷史新低。進出口增速放緩尤其是出口放緩。貿易順差只有193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收窄32%。外需拉動經濟增長只有0.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二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速為6.7%,較一季度下滑0.1個百分點。
即使是官方公布的數據,也能初步判斷推動經濟增長的所謂三駕馬車全面放緩,經濟下行壓力非常明顯。
雖然這些經濟學家和境外媒體熱衷於討論中國經濟並且頻開「良方」,民眾亦憂心忡忡,但內地的主流媒體就像過去很多次面對其他敏感話題時一樣,表現出欲說還休之態。
「消費降級」概念的橫空出世,很有可能是媒體對於經濟下行這一話題欲言又止的春秋筆法,然後被大眾頗有默契地配合着炒熱了,又被更多利益鏈條上的商業公司當成一陣營銷的「東風」,使得熱度持續不減。
當商務部一個月前明確表示「消費降級」的說法有失偏頗時,這次表態的「闢謠維穩」用意也並不隱晦。
很想買,但沒信心
無論如何,尼爾森的數據顯示,2018年二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但消費意願仍在上漲。
2018年第二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報告顯示,二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13點,較上一季度降低2個點。消費意願在去年二季度56點的基礎上增長了4個點。
尼爾森消費者信心指數衡量消費者對於就業前景、個人財政以及消費意願三個方面。消費者信心指數高於100則為積極,反之則為消極。
雖然整體消費信心指數下降,但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消費者信心指數逆勢上行,從一季度的124點躍升至126點,持續領漲消費者信心指數。
從不同級別城市看,三線城市消費者信心指數從一季度的112點增長至116點,增長最為顯著,高於一二線城市的信心指數。
一二線城市的消費信心不足,一大原因是節節攀升的房價。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18年前8個月,商品房銷售面積突破10億平方米,創下歷史同期紀錄,庫存數據跌至51個月以來最低。在國家嚴控房價的政策下,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仍然很大,同比增長8%。而據上海財經大學在2018年8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家庭債務增長很快,截至2017年,中國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高達107.2%,已超過美國當前水平,並逼近美國金融危機前峰值。
房價上漲對消費的擠壓不言而喻,高房價地區的可選消費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負面衝擊。
已過而立之年的何允,在北京生活7年,至今無房無車,前一任女友到了談婚論嫁時,因為他無房最終分道揚鑣。分手之後這兩年,他的個人收入並沒有發生飛躍式的增長,暫時買不了房卻也存着這個念想,其他方面不敢任性消費,至今熟悉的品牌只有優衣庫。
除此之外,導致消費信心不足的還有許多風馬牛不相及的因素。對於在石油系統大型國企工作的蘇琪而言,可支配收入和努力程度並無直接關聯。自從2014年開始原油價格暴跌——直到2015年初美國市場NYMEX原油價格一度跌破50美元、全球基準布倫特原油價格也跌破每桶55美元大關,均創下2009年以來新低——她所在的國企效益就大不如前;外加北京對於已落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周永康和「石油幫」的清算仍在繼續,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蘇琪今年到目前只拿到基本工資,只佔了整體應得收入的五分之一。
她不得不降級。過去幾年每年至少買一個名牌包、出國旅遊一次,今年恐怕難以維持。
而有些許存款的人們,想通過互聯網金融投資再生點錢,未料近幾個月,內地P2P網貸公司接連發生資金鏈斷裂,超過150家在線借貸平台遇到「問題」,投資人若能拿回本錢實屬萬幸,借貸者趁機逃債、投資人血本無歸的情況也不在少數。被P2P「雷暴潮」逼成「金融難民」的人,從天南海北坐火車到P2P公司所在地追債、報案、到政府門口討要公道,甚至發生被騙者自殺的慘案。
A股更是一片陰雲密布。內地國慶假期之後的10月8日首個交易日,A股市場低開低走,三大股指均下跌超過3%,超過3000支個股下跌。3天之後的10月11日,因受美股大跌影響,滬深兩市近千隻股票跌停,1800支個股跌逾9%,滬指盤中跌穿「熔斷底」,失守2600點關口,滬股通淨流出22億元,深股通淨流出13億元。
「二級市場如此悽慘,除了股民之外,圍繞二級市場開展業務的那些公司也不好過,影響到多少人,可想而知。」一名深耕消費領域的投資人說:「即使在一級市場,目前這個狀況,大家都在觀望,不敢有什麼動作,以前可能會投的一些項目現在都不考慮了,或者乾脆募集不到資金,沒有項目可做。因為現在現金為王,把錢握在自己手裏,好過投在項目裏,萬一出現不可預計的情況,拿都拿不出來。」
「工作這十幾年裏,整體這麼沒有信心的情況,我從來沒有遇到過。」她說。消費降級,有可能會成為一個長期動作。
跟大陸人打交道,很多人都很怕對方看不起自己,尤其是跟台灣及香港的人士,但是消費的觀念也是文明進步的一種,大陸這方面還是有的學習,因為這是文明社會進化的腳步。
所以這是台灣的小確幸嗎
所以文中的个人例子只是更加论证降级为消费观念的变化,文中亦谈到了宏观数据与民间讨论趋向。人们更多是保守焦虑担忧,宏观经济数据对此有所反应。但事实上的消费降级按照作者列举的例子不足以说明会出现。也许消费会降级,而之前的图新奇虚荣过渡贪婪消费更加热潮减退,但最要命的是当下消费者正在酝酿的,无论上下不管当下消费如何,对长远未来越来越消极的信心与预期,这才是最终可能会造成事实消费降级的原因。
「但這是消費降級嗎?」老搖說:「這是消費升級。」
此处老摇的话是否应为“这是消费分级”?
其實之前的消費升級只是由於商品流通範圍和種類迅速發展(代購,網購)背景下全社會的消費試誤而已。當然也是互聯網巨頭為了推高股價的輿論導向下產生的一個term。現在的消費也是如此,否則想拼多多這些垃圾公司又怎麼能騙投資人的錢,上市,圓那些垃圾創辦人的暴富夢?
所謂“消費升級”概念,當年提出的背景是預期未來中國的城市中產階級會大量增長,他們將會需要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而中國的供應還不能全部滿足,所以會產生新的商業機會。由此來看,這篇文章的抽樣采訪還是準確的。我覺得這也不見得是壞事,消費者變精明且理性了,不再單純追求品牌溢價、通過名牌來體現自己的價值,而是回歸到商品的實用本質。
分析消費,下面也有人可以上升到民族啊國家啊暗示是故意攻擊的,天天這樣拉緊神經很易精神崩潰的。
这里面的消费降级都是些已经有了稳定收入且消费经验和规划都很充分的人群,与其说是结构化的消费降级不如说是个体行动更趋向理性选择,难以代表社会的全貌。不妨采访纺锤的两头,原本家境优渥、大手大脚者现在是怎样?原本就消费紧张、选择余地不多者又是怎样?不同阶层间的纵向对比减少抽样误差避免微体谬误不是更好吗?
相比之下,个人反而感觉没有收入(稳定收入)只有消费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没有收入意味着受外部投资收入影响更小,没有刚需(买房买车等)意味着消费中的理性成分更少,变化更多的是来自结构性压力,同时周边环境稳定减少介入变项。综上,他们的观感不就能对报道做一个很好的补充吗?
说到底,消费升级还是降级,反映的还是购买力的问题,经济上行,溢出的红利即使是最底层的人民也能感受到,反之亦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是好是坏,心照不宣,何必事事都在评论区大吵特吵呢。
評論區還是好看啊
看看文章举的具体的例子,表现的是理性消费,一个涨价前买了杭州的房子,一个是工作多年混的不错的中年男性,范围是不是太狭隘了,中国到底有多少这样的人?拼多多的主要消费人群集中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怎么和大城市的较高收入人群比较?中国经济能不能撑过去?或者中国决策层会不会再次闭关锁国,窝里横呢,反正中国国内市场就足够挣得了。
很顯然有人只看了前面兩段就發評論了XD
"降級"是中國消費者真正升級的信號 。新時代是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而不是炫耀性消費。
我也没感到消费降级 每天都在买买买 今年招聘薪资也大幅上升
我自身并没有感受到消费降级,但大环境不少有在唱衰经济,所以还是会觉得很紧张。
换句话说吧,当消费者知道得更多,他们就更愿意考虑性价比而不只是价格。
我们很多人正在学习如何花钱获取质量更高的生活,但需要得到更全面详细的教程。
我觉得香港消委会办的《选择》就挺好的,感觉就是在教读者如何花钱。内地少有直接教人如何花钱的媒介啊。
其实不是“消费降级”不存在,文章指出了多方面因素,令中国整体呈现这个现象,至于谁是真正的消费降级恐怕是真正想买名牌,但是基于大环境压力不得不忍住不剁手的那一群。
一楼的同学,这篇还算公允,不要误伤友军哈哈哈
樓下那位,文章裡明白寫著那些不是消費降級,只是理性消費,同時也是對中美貿易戰情勢的焦慮感。您可以再看看文章,這篇文章其實是在護航中國不存在消費降級情況,別打自己人啊哈哈哈。
从来都没有什么消费降级,有的只是消费分化
端媒体不要再发这种狗屁不通的文章了,榨菜卖的好、女生买了便宜的护肤品…这都要被强行解读当做消费降级的论据,而且大量堆砌数字,行文毫无逻辑…新闻专业在校大学生都能写出这种看起来很玄乎的文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