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梁啟智:對「偉大工程」無感,港珠澳大橋開通背後的香港心態

這種內地熱香港冷的的態度落差近年並不罕見,早前通車的高鐵香港段亦是一例。然而如果我們把時間尺度再拉遠一點的話,卻會發現眼前的中港落差在過去曾經完全對倒。

相對來說,香港這邊無論是媒體或是民間輿情都要冷淡得多。在臉書上,討論大多集中於比較接駁巴士和傳統乘船到澳門的票價,也少不了對工程質量的揶揄質疑;把大橋當作「社會發展」的指標來讚頌的可謂絕無僅有。

相對來說,香港這邊無論是媒體或是民間輿情都要冷淡得多。在臉書上,討論大多集中於比較接駁巴士和傳統乘船到澳門的票價,也少不了對工程質量的揶揄質疑;把大橋當作「社會發展」的指標來讚頌的可謂絕無僅有。 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18-10-24

#評論#梁啟智

港珠澳大橋通車,對內地傳媒來說是一件已經準備了一整年的盛事。先是今年除夕晚的亮燈儀式和煙花慶祝,到央視春晚的「珠海分場」插入大橋「海陸空」科技表演,再把颱風「山竹」來襲稱為「地球君驗收」,終以昨日(10月23日)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見證開通作結。看微博留言,內地網友紛紛對大橋點讚引以為傲。

相對來說,香港這邊無論是媒體或是民間輿情都要冷淡得多。在臉書上,討論大多集中於比較接駁巴士和傳統乘船到澳門的票價,也少不了對工程質量的揶揄質疑;把大橋當作「社會發展」的指標來讚頌的可謂絕無僅有。

這種內地熱香港冷的態度落差近年並不罕見,早前通車的高鐵香港段亦是一例。然而如果我們把時間尺度再拉遠一點的話,卻會發現眼前的中港落差在過去曾經完全對倒。畢竟,港珠澳大橋的歷史橫跨香港四任特首,無論中國內地或是香港的政治環境都已轉了不知多少道彎。中港輿論對港珠澳大橋的態度改變,背後也是中港關係重構的見證。

維權英雄還是司法濫用?顛倒的十五年

港珠澳大橋所橫跨的,不只是近五十公里的珠江口,還有中港之間的認識落差,以及習近平上台前後的中港關係轉變。

香港政府從2003年起積極推動港珠澳大橋建設,並在2007年納入曾蔭權(時任特首)的「十大建設計劃」。當時正值香港人「中國認同感」的最高峰,大橋的前期撥款如設計和勘測經費等,在立法會只不用半天討論便獲得通過。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