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十月十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主張在大嶼山對出中部水域興建面積達1700公頃的人工島。政策一出,隨即成為輿論的爭議焦點。伍美琴教授第一時間撰文,從殖民地填海政策歷史出發分析,力陳現今填海政策不可行。
由於本文事關重大公眾利益,伍教授聲明無償為端撰稿,我們特別設置全文免費閱讀,歡迎您轉發並參與討論。
10月10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上任後第二份施政報告,其中房屋土地政策成為各界關注重點。適逢歷時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上個月剛剛結束,但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最終報告還沒有出來,林鄭便宣布了兩大增加土地供應政策,其中一項是「明日大嶼」填海造地願景計劃。這項計劃在原有的「東大嶼都會」人工島計劃之外,新增研究「交椅洲」與「喜靈洲」兩地的分階段填海,並提出1700公頃的填海面積,首階段在2025年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