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being queer

專訪社會學者江紹祺:立足香港橫跨中英,記錄華人男同志的生命軌跡

處在倫敦和中國大陸之間,香港的同性戀群體是否也體現了中西雜糅的特性?「粉紅經濟」和流行文化扮演了何種角色?移居英國的香港男同志如何應對異質文化?陸港兩地的同志平權抗爭又有何不同特徵?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的江紹祺教授的新書《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顯得格外吸引眼球,收錄了作者從1997年至2008年期間訪問90位華人男同志的生命故事和個案研究,旨在呈現香港、倫敦和中國大陸三地的華人男同志,在過去數十年如何理解和面對自己的性傾向、接觸同志社群、建立親密關係、參與同志運動等。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的江紹祺教授的新書《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顯得格外吸引眼球,收錄了作者從1997年至2008年期間訪問90位華人男同志的生命故事和個案研究,旨在呈現香港、倫敦和中國大陸三地的華人男同志,在過去數十年如何理解和面對自己的性傾向、接觸同志社群、建立親密關係、參與同志運動等。攝: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包宏偉 彥妮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8-10-02

#LGBTQIA

2018年香港書展的主題是「愛情」,令不少書展常客感慨,這個主題是如此老套與敷衍,彷彿主辦者沒有興趣再構思一個更前沿、更新潮、更聳動的題目。然而,正如《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又譯《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主人翁父親的那句話:「每逢你想批評任何人的時候,要記住,並非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當異性戀人士已經將愛情視為陳腔濫調時,同性戀人士還需要為自己的「愛」與「情」來正名、來抗爭,反擊歧視、並爭取平權。

在欲說還休的「愛情」主題下,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的江紹祺(Travis S. K. Kong)教授的新書《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顯得格外吸引眼球,書展期間「Gay分三路」的駐場演講也火爆異常。這本書收錄了作者從1997年至2008年期間訪問90位華人男同志的生命故事和個案研究,旨在呈現香港、倫敦和中國大陸三地的華人男同志,在過去數十年於當地及全球政治、文化和經濟的轉變下,如何理解和面對自己的性傾向、接觸同志社群、建立親密關係、參與同志運動等。

不必諱言,書中的豐富案例可以滿足普通讀者對一本同性戀主題著作的「窺視」和「獵奇」的閲讀期待——九七前「遠嫁」英國的「過埠新娘」、懾於家族壓力而假裝乖順的兒子、工廠流水線上迷茫的打工仔、操皮肉生意偶爾被客人的溫情打動的性工作者......他們嚮往穩定的情感和陪伴,同時也追逐單純的性的愉悅。就像書中所說,他們如此「真實」又「多元化」,很難一言以蔽之。

他們嚮往穩定的情感和陪伴,同時也追逐單純的性的愉悅。他們如此「真實」又「多元化」,很難一言以蔽之。

但超越於獵奇之上,作者通過對「公民權」的分析、對社會運動的概述,進而探討同志平權的實踐。即使抱定同性戀題材「不關我事」的人,也可能會被這本書的理論旨趣所打動。你看那無處不在的社會歧視——去健身房的看不起去公園的,講英文的看不起只會講粵語的,白人看不起亞裔……但大多數情況下,有錢的看不起沒錢的,消費劃分出階級。人人都處在階級、性別、年齡、種族和族群「歧視鏈」中,異性戀和同性戀,真的有那麼大區別嗎?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